襁褓怎么读(襁褓读音是什么意思)

2024-09-22 17:00:01 发布在 算命0

襁褓怎么读什么意思

襁褓怎么读(襁褓读音是什么意思)

襁褓读

释义: 襁保,襁葆。指背负婴儿用的宽带和包裹婴儿的被子,后亦指婴儿时期。同时也写作“襁緥”、“襁保”、“襁葆”、“繦緥”。襁指背负婴儿用的宽带,褓指包裹婴儿的被子。葆,通“褓 ”,借指婴幼儿,也指把婴儿包裹在小儿被中。襁褓又称作襁褓巾、襁褓被或者襁褓睡袋。古代泛指1岁以下幼童,现在以此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出处:“人生有不见日月,不免襁褓者,吾既已行年九十矣。”——《列子天瑞》

近义词:摇篮

相关例句:一,其十年前的今天,你在我的期盼和焦急之中呱呱坠地。仿佛一眨眼工夫,你已经从当初襁褓中的婴儿成长为今天的小大人了。二,丈夫逝世后,她独力把尚在襁褓中的婴儿抚养长大。

襁褓是什么意思啊,襁褓是什么意思怎么读

1.襁褓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

2.亦写作"襁緥"、"襁保"、"襁葆"、"襁緥"。

3.意思为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

4.指婴幼儿(古代泛指1岁以下幼童,现在以此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5.把婴儿包裹在小儿被中。

6.出自《列子天瑞》:"人生有不见日月,不免襁褓者,吾既已行年九十矣。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怎么读

1.子()

2.丑()

3.寅()?

4.卯()?

5.辰()?

6.巳()?

7.午()?

8.未()?

9.申()?

10.酉()?

11.戌()?

12.亥()

资料扩展:

子:是兹的意思,指万物兹萌于既动之阳气下。

丑:是纽,系的意思,既萌而系长。

寅:是移,引的意思,指万物至此已毕尽而起。

卯:是冒的意思,指万物冒地而出。

辰:是震的意思,物经震动而长。

巳:是起,巳的意思,指万物至此已毕尽而起。

午:是仵的意思,指万物盛大枝柯密布。

未:是昧的意思,指阴气已长。万物稍衰,体暖昧。

申:是身的意思,指万物的身体都已成就。

酉:是老的意思,指万物老极而成熟。

戌:是灭的意思,指万物老极而成熟。

亥:是核的意思,指万物收藏皆坚核

参考资料:天干地支 百度百科

家圃读音是什么?

一、圃字的读音是,只有一个读音。

二、圃字的基本释义:

1、种植蔬菜、瓜果、花草等的园地:园圃。花~圃。苗圃。

2、古称从事园艺工作的人:老圃。

三、圃字的笔顺是竖, 横折, 横, 竖, 横折钩, 横, 横, 竖, 点, 横。

扩展资料

相关组词?园圃?菜圃?苗圃?花圃?田圃?出圃?籍圃?悬圃?文圃?郑圃?瑶圃 琼圃?矍圃?橙圃

一、园圃

[ ]?

种植蔬菜、花果、树木的园地。我们的身体就像一座园圃,意志是这园圃里的园董…让它荒废不治也好,把它辛勤耕植也好,那权力都在于我们的意志。

二、田圃

[ ]?

田地和园圃。春雨姑娘悄悄来到田圃,看到麦苗还躺在大地的襁褓中熟睡,她温声细语地轻轻呼唤,终于唤醒了麦苗,唤醒了大地。

三、苗圃

[ ]?

培育苗木的园地。太太、你可以这么说。她将被放在培植精选花草的苗圃里,我相信她会因为无比荣幸地被选中而感激涕零的。

四、花圃

[ ]?

栽培花草等的园地。大街上,整齐的行道树,阶梯旁的花圃,给人一种赏心悦目的感觉。

五、桂圃

[ ]?

种有桂树的园圃。亦美称园林。

腌臜怎么读?

腌臜是什么意思

中文名 腌臜 拼 音 释 义 肮脏;不干净 出 处 《水浒传》

读音: ,“臜”同“臜”。

意思:玷污,污染。

①(方言)肮脏;不干净:这地方真腌臜。

②别扭;不痛快:我础够了腌臜气。

③骂人的话:腌臜泼才(选自《水浒传》鲁智深语)。

经济的含义?

概念  经济是人类社会的物质基础。与政治是人类社会的上层建筑一样,是构建人类社会并维系人类社会运行的必要条件。其具体含义随语言环境的不同而不同,大到一国的国民经济,小到一家的收入支出,有时候用来表示财政状态,有时候又会用去表示生产状态,是当前非常活跃的词语之一。基本解释  经济   (1) []∶指社会物质生产、流通、交换等活动。   我们农业经济中的急速变化。   (2) [ ]∶生活用度;家境。   经济宽裕。   经济拮据。[1] 《博弈圣经》的熵区分产生了经济  《博弈圣经》的理论记载:熵是在对国正论区分时产生了经济。   熵是区分的量具,万物的区分都会使用规则、货币、飞秒瞬间和熵这四大量具。   经过四种量具作出救济性的区分和流动,那才是完整的经济知识论。 经济学释义:(1).经世济民 《晋书殷浩传》:“足下沉识淹长,思综通练,起而明之,足以经济。” 唐 袁郊 《甘泽谣陶岘》:“ 岘 之文学,可以经济;自谓疏脱,不谋宦游。” 宋 梅尧臣 《汴渠》诗:“我实山野人,不识经济宜。”《红楼梦》第三二回:“ 宝玉 听了,大觉逆耳,便道:‘姑娘请别的屋里坐坐罢,我这里仔细腌臜了你这样知经济的人!’”   释义:(2).指治国的才干   清 孔尚任 《桃花扇修札》:“写的激切婉转,有情有理,叫他不好不依,又不敢不依,足见世兄经济。” 清 沉涛 《交翠轩笔记》卷一:“﹝ 施彦士 ﹞所著有《海运刍言》,论海运始末利害甚悉,儒生之有真实经济者。”《老残游记》第三回:“听说 补残先生 学问经济都出众的很。”   释义:(3).谓耗费少而收益多   鲁迅 《书信集致李霁野》:“倘暂时在 北京 设一分发处(一个人,一间屋)…就可以经济得多了。” 朱自清 《历史在战斗中》:“著者是个诗人,能够经济他的语言,所以差不多每句话都有分量。” 郭沫若 《洪波曲》第四章六:“在那时我们认为电影的宣传效果是很大的,打算在 香港 设一个第二制片厂,以便在海外容易取材而且经济。” 财力、物力释义:(4).指财力、物力 鲁迅 《书信集致何白涛》:“《中国木刻选》要开始付印了,共二十四幅,因经济关系,只能印百二十本。” 丁玲 《母亲》二:“ 小菡 是一个没有父亲的穷小孩,她只能在经济的可能范围里读一点儿书。”[2]   释义:(5).指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是政治、思想意识等上层建筑赖以建立起来的基础。   释义:(6).指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也指国民经济的某一部门。如工业经济、农业经济、商业经济等。 丁金山先生在《天道演化哲学》中把经济演化发展分为采猎经济、农牧经济、工商经济、知识经济(休闲经济)四个发展阶段。 编辑本段词源出处  (一)“经济”一词的古今演化粗略过程   公元4世纪初东晋时代已正式使用“经济”一词。“经济”一词是“经邦”、“经国”和“济世”、“济民”,以及“经世济民”等词的综合和简化,含有“治国平天下的意思”。其在中国古代文化和古代文学中是一个非常巨大的概念,充满了丰富的人文思想和社会内涵,古代名联中一句“文章西汉双司马,经济南阳一卧龙”,这里面的经济就是经纶济世的意义。而我们可以看到“经济”这个词语在古代所代表的是知识分子的责任之一,而且是非常有深度、广度、高度的一个词语。能 经济活动做到“经济”二字的人必须文能安邦兴业,武能御侮却敌。古代知识分子,特别是儒家学派的众人,会按照《大学》中“三纲八目”的要求去做学问、做人,而三纲八目最高的要求就是做到“治国平天>>

腌臜泼才是什么意思

出自《水浒传》鲁智深语。

腌臜泼才:宋朝俚语

腌臜=肮脏 龌龊 恶心

泼才=无赖

腌臜

〖〗[方言]∶脏的,不干净的

〖〗∶〖心里〗别扭;不痛快

晚到一步,事没办成,腌臜极了

〖〗∶骂人的话, *** 无赖

腌臜泼才

阅读文段,然后完成问题。 蒲柳人家 (节选)   何满子的奶奶,人人都管她叫一丈青大娘;大

1.水浒(水浒传)2.大闹运河滩(意近即可)3.要点:泼辣、嫉恶如仇、能干、热心助人(到其中三点即可) 外貌、语言、动作4.例如:作者用了一系列形象、准确的动词,如“抡”、“扇”表现了一丈青大娘动作的威猛;“转”、“拧”、“栽倒”、“捯气”、“ *** ”等表现了纤夫被惩戒的情状。多用短句,结构整齐,读来节奏感强,使人痛快淋漓。用了比喻兼夸张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出纤夫被打的情状,表现了一丈青大娘力气之大,动作之猛。用语口语化色彩浓,具有地域特色,略带诙谐、幽默的意味。(学生答到其中一个方面,言之成理,语句通顺,即可给满分。学生综合答到一些方面,意近语顺也可)5.“略”。语句通顺,比喻恰当,连用两次比喻即可。

驱动程序怎么安装?

如果你的硬件没有安装驱动,在启动计算机的时候会出现安装窗口,在里面选择在和软驱中查找,然后放入你的驱动盘,点下一步就行了。

跪求九上人教版语文一,二单元的课后字词,谢了,读读写写的。

九年级上第一课《沁园春 雪》妖娆∶娇艳美好的。 *** ∶风指《诗经》里的《国风》,骚指屈原所作的《离骚》,后代用来泛称文学。指妇女举止轻佻放荡。形容女子秀丽、俊俏。红装素裹:形容雪后天晴,红日和白雪交相辉映的壮丽景象。红装∶原指妇女的艳丽装束,这里指红日照耀着大地。素裹:原指妇女的淡装,这里指白雪覆盖著大地。一代天骄 :指称雄一世的人物。天骄,“天之骄子”的省略语。汉代人称北方匈奴单于为天之骄子,后来称历史上北方某些少数民族君主为天骄。第二课《雨说》田圃:田地和苗圃。圃,种植菜蔬、花草、瓜果的园子。喧嚷:喧哗,大声吵闹。洗礼:基督教的入教仪式,行礼时主礼者口诵规定的礼文,用水浸、浇或洒。襁褓: 襁保,襁葆。背负婴儿用的宽带和包裹婴儿的被子。后亦指婴儿包。温声细语:声音细而温和委婉。润如油膏:像油膏那样润滑。第三课《星星变奏曲》第四课《外国诗两首》《蝈蝈与蛐蛐》《夜》第五课《敬业与乐业》征引∶引用事实或言论、著作做根据;引用。指推荐选拔人才。旁骛:不专心正业,而去追求正业以外的事。亵渎:轻慢不敬。又作“亵黩”。敬业乐群:对自己的事业很尽职,和朋友相处很融洽。断章取义-:意思是不顾上下文,孤立截取其中的一段或一句。断,截取。章:指诗歌的段落。本指截取《诗经》中某篇诗的某一章节,用来表达自己的意思,后指引证书籍,只取一句或数句,而不顾及全文与其本义。不二法门,不二门’-,’:佛教用语。指平等而无差异之至道,今用以称独一无二的门径、方法。言行相顾-:说的和做的都很注重。强聒不舍:唠唠叨叨说个没完。强聒,过分罗嗦。不舍,不停。第六课《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陨落: 高空运行物掉下来,也指有才能的人去世。灵柩: 盛有尸体的棺木。凌驾∶压倒,胜过。把…放在…之上。睿智:见识卓越,富有远见。弥留之际:病重快要死了的时候。媚上欺下:巴结上司,欺压属下。兼而有之’:兼具或牵及相关两方或各方都具有。孤军奋战:单独的没有援兵的军队奋不顾身地英勇作战。黎民百姓 : 庶民、人民、普通人。恼羞成怒-:因恼恨和羞惭而发脾气。恪尽职守谨慎而认真地做好本职工作。恪,谨慎而恭敬。第七课《傅雷家书两则》凭吊: 面对遗迹、坟墓等怀念[古人或旧事]。谀词:同“谀辞”阿谀奉承的话。扶掖:扶持,提携。大惊小怪-:指对于不足为奇的事情做作声势或表现得过分惊讶。廓然无累:心胸广阔平静,不为生活名利所累。廓然∶形容空旷寂静的样。重蹈覆辙-:重新沿翻车旧辙走,比喻不重视总结经验,记取教训,再犯以前犯过的错误。涕泗横流-: 眼泪鼻涕满脸乱淌。形容极度悲伤。亦作“涕泗纵横”。自知之明:能正确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气吞牛斗>>

臜,左月右赞怎么读

这个字的读音

腌臜:用盐浸渍食物

文言文年龄

1. 古文中的年龄段分别是什么

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花甲,七十古稀,八十耄耋

人初生叫婴儿,不满周岁称襁褓。

2至3岁称孩提。

女孩7岁称髫年。男孩7岁称韶年。

男孩8岁称龆年.。

幼年泛称总角。

10岁以下称黄口。

13岁至15岁称舞勺之年。

15岁至20岁称舞象之年。

女子12岁称金钗之年。

13岁称豆蔻年华,

15岁称及笄之年,

16岁称碧玉年华,

20岁称桃李年华,

24岁称花信年华,

至出嫁称梅之年,

至30岁称半老徐娘。

男子20岁称弱冠,

30岁称而立之年,

40岁称不惑之年,

50岁称知命之年,

60岁称花甲之年、耳顺之年,

70岁称古稀之年、悬车之年、杖国之年、从心之年。

80岁称杖朝之年,

90岁称鲐背之年,

80、90岁也合称耄耋之年 ,

100岁称期颐,又可称为人瑞。

另外,还有称童年为总角或垂髫,称青少年为束发,女子待嫁称待年或待字,称老年为皓首或白首,称长寿老人为黄发等等

2. 古文年龄怎么说啊

一、婴幼儿时期

1、襁褓:本意是指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后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2、孩提:两三岁的幼儿,亦作“孩抱”。颜师古注:“婴儿始孩,人所提挈,故曰孩提也。孩者,小儿笑也。”本词中“提”的本义是“抓住小孩两腋将其向上抱起”这个动作。“提携”等为其衍生词。

二、少年时期

1、总角:总,聚束;角,小髻,意为收发结之,即儿童的发髻向上分开的样子,俗称小丫角,因此称童年时代为总角。

2、垂髫:髫,古时小孩下垂的头发。古时童子未冠,头发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

3、始龀:龀,儿童换牙,即脱去乳牙长出恒牙。按生理常规,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时换牙,始龀便成了童年的代称。

4、教数:9岁。

5、外傅:10岁,出外就学。

三、青年时期

1、金钗之年:女子12岁;

2、舞勺:13岁。豆蔻年华:女子13岁。

3、束发:束,捆,结之意。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因以束发为成童的代称,通常年十五岁始称成童,成童指青少年。一般指15岁左右,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

4、笄:指女子15岁。“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及笄:女子15岁;

5、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称“待字”。以后称女子待嫁的年岁为“待年”。

6、二八:女子16岁;

7、弱冠:指男子20岁。弱,弱小。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年。

8、花信年华:女子24岁。

四、中年时期

1、而立:指30岁。语出《论语为政》“三十而立”。以后称三十岁为“而立”之年。

2、不惑:指40岁。语出《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以后用“不惑”作40岁的代称。

3、艾:指50岁。语出《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老年头发苍白如艾。

五、老年时期

1、皓首:指老年,又称“白首”。

2、黄发:指长寿老人。

3、花甲(耳顺):指60岁。以天干地支名号错综参互而得名。

4、古稀:指70岁。

5、喜寿:77岁;

6、耄耋:指80岁。

7、米寿:88岁;

8、鲐背:,90岁,指长寿老人。

9、白寿:99岁;

10、期颐:指百岁。

11、茶寿:108岁;

12、上寿:120岁

13、双稀:140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年龄称谓

3. 文言文如何说年龄

一.不满周岁-襁褓2~3岁——孩提 女孩7岁——髫年 男孩8岁——龆年 幼年泛称——总角10岁以下——黄口13~15岁——舞勺之年15~20岁——舞象之年12岁(女)——金钗之年 20岁(男)——弱冠13岁(女)——豆蔻年华15岁(女)——及笄之年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20岁(女)——桃李年华24岁(女)花信年华 至出嫁——梅之年 至30岁(女)——半老徐娘30岁(男)——而立之年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80岁——杖朝之年80~90岁——耄耋之年90岁鲐背之年100岁——期颐 二.古代年岁的别称 总角:指童年。

语出《诗经》,如《诗/卫风/氓》“总角之宴”,又《齐风/甫田》“总角兮”。以后称童年为“总角”。

陶渊明《荣木》诗序:“总角闻道,白首无成。” 垂髫:指童年。

古时童子未冠,头发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潘岳《藉田赋》:“被褐振裾,垂髫总发。”

束发:指青少年。一般指15岁左右,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

《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及笄:指女子15岁。

语出《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

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称“待字”。语出《后汉书/曹皇后记》“小者待年于国”。

以后称女子待嫁的年岁为“待年”。《文选/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爰自待年,金声夙振。”

弱冠:指男子20岁。语出《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年。左思《咏史》诗之一:“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

而立:指30岁。语出《论语/为政》“三十而立”。

以后称三十岁为“而立”之年。《聊斋志异/长清僧》:“友人或至其乡,敬造之,见其人默然诚笃,年仅而立。”

不惑:指40岁。语出《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

以后用“不惑”作40岁的代称。应璩《答韩文宪书》:“足下之年,甫在不惑。”

艾:指50岁。语出《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

老年头发苍白如艾。《民国通俗演义》三十七回:“……我年已及艾,还有什么不满意的事?” 花甲:指60岁。

以天干地支名号错综参互而得名。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六十六:“(赵牧)大中咸通中效李长吉为短歌,对酒曰:‘手挪六十花甲子,循环落落如弄珠’。”

古稀:指70岁。语出杜甫《曲江》诗:“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亦作“古希”。皓首:指老年,又称“白首”。

《后汉书/吕强传》:“故太尉段颍,武勇冠世,习于边事,垂发服戎,功成皓首。” 黄发:指长寿老人。

语出《诗经》,如《诗/鲁颂/宫》“黄发台背”。老人头发由白转黄。

曹植《赠白马王彪》:“王其爱玉体,俱享黄发期。”陶渊明《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鲐背:指长寿老人。语出《诗经》,如《诗/大雅/行苇》“黄台背”,“台”与,“鲐”通用。

《尔雅/释诂》:“鲐背,寿也。”老人身上生斑如鲐鱼背。

期颐:指百岁。语出《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

谓百岁老人应由后代赡养。苏拭《次韵子由三首》:“到处不妨闲卜筑,流年自可数期颐。”

三.《读者文摘》1983年第一期 汤饼之期:婴儿出生三朝,称为“汤饼之期”。语出刘禹锡《送张盥诗》。

初度:指小儿周岁。语出清代文学家程允升《幼学故事琼林》。

后来亦泛指生日为“初度”,如六十岁生日称为“六十初度”。龆龀:指儿童。

语出《韩诗外传》卷一:“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龆齿……。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龀齿……” 教数之年:指儿童九岁。

外傅之年:指儿童十岁。舞勺之年:指儿童十三岁。

以上皆出自《记》。破瓜之年:指十六岁女子。

这是旧时文人将“瓜”字拆为二八字以纪年。《通俗编/妇女》:“宋谢幼词:‘破瓜年纪小腰身’。

按俗以女子破身为破瓜,非也。瓜字破之为二八字,言其二八十六岁耳。”

“破瓜之年”亦谓六十四岁。《通俗编》又云:“若吕岩赠张泊诗:‘功成当在破瓜年’,则八八六十四岁”。

有室之年,男以女为室,女以男为家,故“有室之年”就是结婚之年。语出《礼/曲礼上》。

杖家之年:指五十岁。杖乡之年:指六十岁。

杖国之年:指七十岁。杖朝之年:八十岁。

以上称谓,皆出于《王制》。下寿:六十岁。

中寿:八十岁。上寿:一百岁。

以上称谓,出于《庄子》。花甲重开:一百二十岁。

古稀双庆:一百四十岁。此外,还有把六十岁以上的人统称为“耆老”,八十岁以上的人称为“大耋”。

亦有泛称老人为“龙钟”、“潦倒之年”的。《广韵》:“龙钟,竹也,老者如竹枝摇曳,不治禁持。

潦者,路之流水也,其颠倒阻滞,如人之遭际,故云。”。

4. 古文中表示年龄的词有哪些

1、而立之年 而立之年,汉语词语,解释为一个人到了三十岁应该是人格自立、学识自立、事业自立的年龄。

现在成为了一个人三十岁的代称,用于男性。 出自《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不被外物所迷惑 2、不惑之年 不惑之年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是 ,一指四十岁的代称,二指形容人到中年(四十岁)能明辨事理而不致迷惑。 出自《论语为政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不被外物所迷惑。”

3、知命之年 知命之年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 ,孔子自称五十岁知天命,指五十岁。出自《论语为政》。

“五十而知天命。”五十岁能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 4、古稀之年 古稀之年,读音 ,汉语成语,指人到70岁的时候。

出自唐杜甫《草堂诗笺》十二《曲江二首》。“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到处都欠着酒债,那是寻常小事,人能够活到七十岁,古来也是很少的了。 5、耄耋 耄耋是一个汉语词汇,读作 。

耄,年纪约八、九十岁。耋,年纪为七十岁。

耄耋指年纪很大的人。古时男女称呼年龄是有区别的,一般来讲,男性称“寿”,而女性是不称寿的,一般称“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而立之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不惑之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知命之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古稀之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耄耋。

5. 文言文中各个年龄阶段如何称呼

文言文中各个年龄阶段称呼

1.总角

古时幼儿把头发扎成像一对牛角般的小髻,称总角.《诗经齐风甫田》:“总角卯兮.”角,小髻;卯,儿童的发髻向上分开的样子.后人用“总角”代指童年.

2.垂髫

古代,儿童未成年时不戴帽子,头发下垂.后因以“垂髫”指童年.晋陶渊明《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豆蔻

十三四岁的少女.唐代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4.及笄

女子15岁.笄是古代妇女盘头发用的簪子.及笄,指女子至15岁时,把头发簪起,表示已成年.

5.破瓜

女子16岁.古代文人把“瓜”字拆开,成为两个八字,因称16岁的女子为“破瓜之年”.谢词:“破瓜年纪小腰身”.

6.弱冠

男子20岁.古代男子20岁行成年礼,束发戴冠,表示已成年.《礼记典礼上》:二十曰弱冠.晋左思《咏史》诗:“弱冠弄柔翰,卓荤观群书.”

7.而立

三十岁.孔子《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后因称30岁为“而立”之年.

8.不惑

《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言人到了40岁,社会经验较多,能辨是非.另外,强仕也指40岁.《礼记典礼上》.谓男子40 岁,智虑气力皆强盛,可以出仕.

9.天命

50岁.《论语为政》:“五十而知天命.”

10.艾

50岁.《礼记典礼上》:“五十曰艾.”孔颖达疏:“苍白如艾也.”意谓老年头发苍白如艾的颜色.

11.花甲

60岁.以天干地支顺序组合为60个错综参互的名号而得名.

12.耳顺

60岁.《论语为政》:“六十而耳顺.”,故称60岁为耳顺之年.

13.耆

60岁.

14.古稀

70岁.杜甫诗《曲江》:“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15.耄耋

老年.后来80、90岁为耄耋之年.

16.期颐

指一百岁.《礼记典礼上》:“百年曰期颐.”期,需要;颐,调养、照顾.意为百岁老人需要后代养.

6. 人的年龄用古文怎么说

1、按问讯,根据对方年纪和性别,有“齿龄”、“芳龄”、“椿龄”的用词,分别对应青少年、女性、老年人。

2、按不同年岁的人,用词区分很细:襁褓[ ]:不满周岁。 孩提[ ] :两至三岁。

髫年[ ] :女孩七岁。 始龀[ ] 、龆[] 年:男孩八岁。

(注:根据生理状况,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龆年”或“髫年”。) 总角:幼年泛称。

垂髻之年:指儿童。(古代小孩头发下垂,引申以指未成年的人。)

黄口:十岁以下。(常用“黄口小儿”语) 幼学:十岁。

(《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因为古代文字无标点,人们就截取“幼学”二字作为十岁代称。)

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 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岁。

志学:十五岁。(《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及笄:女子十五岁。

(《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子十六岁。

(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纪年,谓十六岁,多用于女子。) 弱冠:二十岁。

(《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

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 而立:三十岁。

不惑:四十岁。 天命:五十岁。

(《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知非之年:五十岁。

(《淮南子原道训》:“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说春秋卫国有个伯玉,不断反省自己,到五十岁时知道了以前四十九年中的错误,后世因而用“知非”代称五十岁。)

耳顺、花甲之年:六十岁。(我国自古以来用天干地支互相错综相合纪年,可组成六十对干支,因而称作“六十干支”或“六十花甲子”,所以六十岁又称作“花甲之年”。)

古稀:七十岁。(杜甫《曲江二首》:“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 耄耋:八十、九十岁。(《礼记曲礼》:“八十九十曰耄。”

人们根据这解释,把耄耋两字连用代称八、九十岁。) 期颐:百岁之人。

(《礼记曲礼》:“百年曰期颐。”意思是人生以百年为期,所以称百岁为“期颐之年。”

7. 古文中代指女子年龄的词

(刚给你查到的,希望你能排上用场) “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花甲,七十古来稀,八十耄耋” "逾弱冠"——就是超过弱冠之年,换句话说就是二十出头了. "近而立"——就是接近而立之年,快要到三十岁了. 顺便送你一些关于年龄的称谓: 人初生叫婴儿,不满周岁称襁褓. 2至3岁称孩提. 女孩7岁称髫年.男孩7岁称韶年. 10岁以下称黄口. 13岁至15岁称舞勺之年. 15岁至20岁称舞象之年. 女孩12岁称金钗之年. 女孩13岁称豆蔻年华. 女孩15岁称及笄之年. 16岁称碧玉年华; 20岁称桃李年华. 24岁称花信年华;女子出嫁称票?梅之年. 男子20岁称弱冠. 30岁称而立之年. 40岁称不惑之年. 50岁称知命之年. 60岁称花甲或耳顺之年. 70岁称古稀之年. 80岁称杖朝之年. 80至90岁称合?之年,耄耄之年. 100岁乐期颐. 另外,还有称童年为总角或垂髫,称青少年为束发,女子待嫁称待年或待字,称老年为皓首或白首,称长寿老人为黄发等等 古代年龄称谓小集 襁褓:不满周岁. 孩提:两至三岁. 始龀、髫年:女孩七岁. 始龀、龆年:男孩八岁.说明:根据生理状况,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龆年”或“髫年”. 总角:幼年泛称. 垂髻之年:指儿童.(古代小孩头发下垂,引申以指未成年的人.) 黄口:十岁以下. 幼学:十岁.(《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因为古代文字无标点,人们就截取“幼学”二字作为十岁代称.) 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 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岁. 志学:十五岁.(《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及笄:女子十五岁.(《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子十六岁.(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纪年,谓十六岁,多用于女子.) 弱冠:二十岁.(《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 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 而立:三十岁. 不惑:四十岁. 天命:五十岁.(《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知非之年:五十岁.(《淮南子?原道训》:“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说春秋卫国有个伯玉,不断反省自己,到五十岁时知道了以前四十九年中的错误,后世因而用“知非”代称五十岁.) 耳顺、花甲之年:六十岁.(我国自古以来用天干地支互相错综相合纪年,可组成六十对干支,因而称作“六十干支”或“六十花甲子”,所以六十岁又称作“花甲之年”.) 古稀:七十岁.(杜甫《曲江二首》:“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耄耋:八十、九十岁.(《礼记?曲礼》:“八十九十曰耄.”人们根据这解释,把耄耋两字连用代称八、九十岁.) 期颐:百岁之人.(《礼记?曲礼》:“百年曰期颐.”意思是人生以百年为期,所以称百岁为“期颐之年.”元人陈浩解释说:“人寿以百年为期,故曰期;饮食起居动人无不待于养,故曰颐.”)。

古代汉语中同源词的含义是什么?

古代汉语中同源词的含义是什么?

一、同源词的性质及确定

语言中的词是音和义的结合体,在语言产生的初始阶段,音和义的联络完全是偶然的,

用什么样的语音来记录什么样的意义完全是由社会约定俗成的。所以,同一个语音可以表达 多种无关的意义,语言中因此产生了大量意义无关的同音词;同样,相同或相近的意义也可 以用不同的语音来记录,语言中因此又产生了大量的同义词,语言中的同音词和同义词都反 映了词的音义联络的偶然性。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认识的不断深化,语言中的词汇不 断丰富。在原有词汇的基础上产生新词时,有一条重要途径,就是原词的意义引申到距本义 较远以后,远引申义脱离原词而独立成为新词,这就是词的派生。由同一语源派生出来的新词

,音和义都来源于它的根词,所以彼此之间产生了音近义通的关系,这种由同一语源派生出

来、具有历史渊源关系因而音近义通的一组词叫同源词。例如:

“缺”指器皿有缺口;“决”指水有了缺口;“ ”是有缺口的圆形佩玉;“阙”是宫

殿,祠庙等门前两边的楼,中间有通道。这四个词都指“有缺口”。

“崖”指山边;“涯”是水边。

“枯”是草木缺水;“涸”是江河缺水;“渴”是人缺水。

“张”是张开弓;“涨”是水涨;“胀”是腹胀。

“浓”是水厚;“ ”是酒厚;“脓”是汁厚;“ ”是衣厚;“ ”是花木厚。

“耳”是听觉器官;“ ”是一种耳饰;“ ”是割耳的一种刑罚。

“颈”是脖子:“刭”是割脖子。

“舞”是舞蹈、跳舞;“巫”是以舞降神的人。

以上各组词,都具有一个相同的意义中心,声音也相近(或相同),它们之间具有音近义通的

同源关系,是同源词。

确定同源词,必须具备以下二个条件:

1?一组词必须语音相同或相近。判定语音相同或相近的传统方法是利用古音学的研究

成果,从上古音表中确定一组词声母相同或相类。声母相类指发音部位相同,发音方法稍有 不同,例如和,发音部位都是舌尖前,而发音方法稍异,是塞音,是边音,和 可以称作声母相类。由于上古韵还不能十分准确地归纳出韵母,只能划分出韵部,一般认为 同韵部就算同音,韵部相近就算音近。所谓韵部,是指在韵文中可以押韵的韵母合在一起, 就算一个韵部,例如和 是两个不同的韵母,但在韵文中可以押韵,可以视为同一个韵部。某个词属于哪个声母,哪个韵部,哪些韵部算相近的韵部,音韵学家已经作出了可靠的结论,我们一般只需按他们所作出的韵表来查寻就可以了。

2?一组词必须意义相通。所谓意义相通是一组词具有共同的内部特点。例如:

半:《说文解字?半部》:“物中分也”。

班:《说文解字? 部》:“分瑞玉也”。

判:《说文解字?刀部》:“分也”。

别:《说文解字? 部》:“分解也”。

辨:《说文解字?刀部》:“判也”。

片:《说文解字?片部》:“判木也”。

以上“半”、“班”、“判”、“别”、“辨”、“片”六个词,都具有“分开”这个意义

特点,读音相近,意义相通,因此是同源词。这里一定要注意,同源词的意义相通与同义词

的意义相同本质是不一样的。同源词的意义相通是一组词的内部特点相同,在使用时不可置

换,而同义词是使用意义相同或相近,例如:“畏”和“惧”是同义词,都指畏惧或害怕,

在使用时可以连用或交替使用。《史记?苏秦列传》:“此一人之身,富贵则亲戚畏惧之,

贫贱则轻易之。”《老子》:“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根据以上所讲的确定同源词的二个条件,下面举几组同源词加以分析:

空 孔 口

空 空穴。《说文解字》:“空, 也”。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今俗语所谓孔

也。”《汉书?鲍宣传》:“今贫民菜食不厌,衣又穿空。”

孔 小洞、窟窿。《尔雅?释诂》:“孔,间也。”郭璞《尔雅注》:“孔,穴也。”《

新五代史?前蜀世家》:“(元膺)能射钱中孔。”

口 人嘴。《说文解字》:“口,人所以言食也。”王充《论衡?实知》:“不目见口

问,不能尽知也。”“嘴”的特点是有孔,能自由进出。

中空、空处。《广雅?释诂》:“ ,空也。”《淮南子?说山训》:“见 木浮 而知为舟”。

从语音看,四个词声母相同,同为溪母〔〕,韵部相近,“孔”、“空”为东部〔

〕,“口”为侯部〔〕,“ ”为元部〔〕,韵部相近。

生 性 姓

生 出生,生长。《广雅?释诂》:“生,出也。”《广韵》:“生,生长也。”《

广雅?释亲》:“(人)十月而生。”《左传?隐公元年》:“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 公及共叔段。”

性 天性,本性,是天生就有的素质。《庄子?庚桑楚》:“性者,生之质也。”《孟

子?告子上》:“生之谓性。”《论衡?本性》:“性,生而然者也。”

姓 姓氏,上古凭出生的由来赐姓。《说文解字》:“姓,人所生也。《春秋传》曰:‘

天子因生赐姓。’”《白虎通》:“姓者,生也。”

“生”、“性”、“姓”三个词同为心母〔〕耕韵〔 〕,古音相同。

包 胞 保 抱 褓

包 包裹,裹束。《说文解字》:“包,象人怀妊,巳(子)在中,象子未成形也。”《

左传?僖公四年》:“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

胞 胎衣,即包裹胎儿的膜囊。《说文解字》:“胞,儿生裹也”。何坦《西畴老人

常言》:“儿脱胞而乳已生。”《汉书?外戚传》:“善臧我儿胞。”

保 以手抱持。《说文解字》:“保,养也。”《尚书?召诰》:“保抱携持厥妇子。”

抱 怀抱。《说文解字》:“ ,怀也。”“ ”即今天的“抱”。《诗?大雅》: “亦既抱子。”

褓 襁褓,用来裹覆婴儿的被。《说文解字》:“ ,小儿衣也。”“ ”也写作“褓”。嵇康《幽愤诗》:“哀茕靡识,越在襁褓。”

以上五个词,韵部同在幽部〔 〕,声母相类,“包”、“胞”、“保”,“褓”为

“帮”母〔〕,“抱”为“ ”母〔〕。

二、推源和系源

同源词是由同一语源派生出来的,包括根词和同源派生词。最早开始派生出它词的原生

词叫根词,在同源词中,直接派生它词的词叫源词,如“立”是“位”的源词。脱离开词的 书写形式的局囿而以声音为线索,寻找同源派生词的音义来源,分析同源派生词的词义特点,

这需要做两方面的工作:推源和系源。

推源是指在同源词中确定根词和源词。作为一系列派生词最早源头的根词在理论上肯定

是存在的,但是由于语言产生的时期距离我们现在已经非常久远,我们已无法考查文字产生之

前的语言是什么状态,无从了解最早的根词有哪些,我们所能知道的,是在文字产生以后新

派生出来的词,它的源词是哪一个。这种找不出最早的根词,而只是把直接派生某词的源词

找出来,推源没有推到底,实际上是一种不完全推源。例如:

古人席地而坐,放置器皿的家俱是很矮的“几”,后来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人

们的坐席升高,放置器皿的供人伏凭的家俱也随之升高,于是语言中产生了“凳”和“桌”这

两个词,“凳”来源于“登”,特点是登高;“桌”来源于“卓”,特点是比“几”高。后

来又出现了一种有靠背的凳子,叫“椅”,“椅”来源于“倚”,特点是有依靠。至此我们

可以进行不完全推源:

登(源词)派生→凳(派生词)

卓(源词)派生→桌(派生词)

倚(源词)派生→椅(派生词)

系源是在根词不确定的情况下把同源派生词归纳、系联出来。在可能的范围内,将可以

确定的同源词全部归纳到一起,并且把它们的词义发展脉络整理出来,叫做全面系源。实际上,

找到根词是不可能的,把全部同源词聚合起来也是不可能做到的,我们一般所作的只是区域性

系源,即根据需要和可能确定两个或几个词同源并把它的系联起来。例如上面所提的“凳”

、“桌”、“椅”三词,经过探寻,我们还会发现,和“凳”有音近义通关系的还有“升”

、“蒸”、“腾”、“乘”,它们的特点都是“升高”;与“桌”有音近义通关系的还有“

越”、“超”,它们的特点都是“超出一般”;与“椅”有音近义通关系的有“衣”、“依

”、“ ”、“披”,它们的特点都是“附着某物”,我们可以把这三组同源词系联起来:

登、凳、升、蒸、腾、乘

卓、桌、越、超

倚、椅、衣、依、 、披

又如“元”是指人的脑袋,人头是人体的最高处;“原”指高而上平之地,如高原;“源”

指水源,水的发源地常常在高原;“泉”是水源涌出,“泉”即水源。经过考查,我们发现

以上这几个词音近义通,都具有“高、始”的意义特点,是一组同源词,可以把它们系联起

来:

元、原、源、泉

字是词的书写形式,传统语言学研究同源词时,往往用同源字来顶替,固然同源词是靠它的书写形式而存在于书面语之中,字和字的关系也有一部分反映了词和词的关系,但是, 字和词毕竟不是同一概念,同源词的研究,立足于寻求词和词之间的关系,所以在作推源和 系源工作时,一定要冲破文字形体的局囿,顺着声音的线索去进行。例如,“洲”指水中小 岛,其特点是四周被水围绕,如《诗?关睢》:“关关睢鸠,在河之洲。”“周”是一圈的 意思,《小尔雅?广言》:“周, 也。”《国语?晋语》:“三周华不注之山。”意思是 把华不注山包围了三圈。今有“圆周”、“周围”等;“舟”指船,古代“舟”的形制如同 圆盘,特点是在水中绕圈。“州”、“周”、“舟”三个词,书写形式不同,但音近义通, 三词同源。又如在汉语的双音词中,常常有同字异词的情况,如“零落”、“流落”、“冷 落”、“村落”、“院落”的“落”,都是“离”的同源词,都有“掉下来”、“离开”、 “隔开”的意义,而“落难”的“落”不是“离”的同源词,它是“罹”的同音词,是“遭 遇”的意思。以上例子足以说明,确定、分析同源词,一定不要受词的书写形式的干扰,而 要透过汉字去观察词。

三、学习同源词的意义

1?学习同源词,可以帮助我们探讨词语命名的由来,了解词义的民族特点。例如: 《诗?周南? 》:“采采 ,薄言采之。”这里的“ ”是指一种“宜怀妊”

的草药,为什么这种草药命名为“ ”? 这可以从它的同源词得到解释。“ ”与“不”、

“丕”、“胚”同源,“ ”与“胎”同源,“ ”的命名与胚胎有关。诗人写妇女“采

”,正是与《诗序》所归纳的“和平则妇人乐有子”这一主题相应。

“梳”和“篦”是两种梳头工具。“梳”和“疏”同源,梳的名称来源于“疏”,其特

点是梳齿较稀;“篦”和“密”同源,“篦”的命名来源于“密”,其特点是篦齿较密。

“ ”、“霞”、“瑕”、“ ”同源。这几个词共同的特点是“略有红色”。《说文 解字》:“ 霞 ,赤云气也。”又“瑕、玉小赤也”。又“ ,马白杂毛。色似 鱼(即现在 的“ ”)。这一组同源词的命名都是来源于“赤”。

“门”和“闻”同源,“窗”与“聪”同源,“灵”与“棂”(窗户格儿)同源。“门”、 “窗”、“棂”是建筑物通道通气之处,它们与表示智慧的“闻”、“聪”、“灵”同出一源, 说明汉族人对智慧的看法是头脑通达。

2?学习同源词,可以帮助我们把握词义特点。例如:

“缺”、“ ”、“决”是一组同源词。“缺”指瓦器损坏,“ ”是有缺口的环形玉璧

,“决”指堤坝有了决口,这三个词都有“有缺口”的意义,这一共同的意义因素来源于“

”,《说文解字》:“ ,分决也。”是分开的意思,“分开”自然就有了缺口,“ ”

把这个含义带进了以它作声符的词义之中。通过同源词的系联、类比,我们既了解了它们相

通的因素,也掌握了各自的意义特点。

“村”与“屯”同源。“屯”有聚集的意义,如屯兵、屯粮,“村”是人聚居的地方

,“村”的异体字“ ”写作“ ”,“ ”就是“屯”,“村落”这一意义正来源于人们

集聚这一特点。

“布”、“ ”、“铺”同源,三个词都有“铺陈”的意义,“店铺”的“铺”正是取

的“铺陈”这个含义,意思是集市上的货摊铺陈罗列繁密。

“丽”与“联”、“络”同源,“萋”与“ ”同源。如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离离原上草”中的“离”,是“丽”的同音借用字,“丽”与“联”、“络”等词同源,

有“连线”、“附着”的意义特点。“离离”即“丽丽”,是说草一稞连着一稞,一直蔓延

到远方。“萋”与“ ”同源,“萋萋”草木茂盛绵延的样子,“ ”是悲愁绵延的样子。

“离离”与“萋萋”相互呼应,既是描绘草的绵延不绝,同时也指缠绵不绝的离别之情。

3?学习同源词,有助于把握词族和词义系统。

词义系统是指一个词经过引申之后,具有了众多义位,把这些义位按照一定的引申轨迹 归纳、系联起来,就形成了一个词自身的词义系统。词族系统是由源词不断分化出派生词, 源词和派生词之间虽然存在着意义上的联络,但已不再是同一个词,把这些词归纳起来,就 形成了词族系统。

学习研究同源词有助于掌握词义系统和词族系统,加深对词义的理解。例如:

“轮”本指车轮, 其特点是旋转,以这个特点为引申起点,它引申指一切能旋转的东西, 如“飞轮”、“车轮”、“齿轮”、“滑轮”等; 又“车轮”的外部形状是圆形的,从这个

特点出发,引申指树干的“年轮”、事物外部的“轮廓”等;又依据车轮总要转动这一特点

,引申出“轮流”、“轮换”、“轮班”、“轮回”、“轮休”等,这众多的义位就构成了

“轮”自身的词义系统。归纳“轮”的词族系统,就要系联它的同源词,经过探寻,我们归

纳出“轮”、“沦”、“论”、“伦”等是一组同源词。“轮”的辐条的排列,车轮的转动,

都非常有条理;“沦”是有条理的水的波纹;“论”是有条理有层次的语言;“伦”是人的

不可混淆的辈份、长幼次序。“轮”、“沦”、“论”、“伦”这一词族系统,其意义特点

来源于“仑”( ),“仑”是把某物按一定规则和次序排列在一起。掌握了“轮”自身的词 义系统与词族系统,对它的意义理解得就深刻了。

4?学习同源词,有助于从不同的特点来辨析同义词。例如:

“货”和“资”在“财物”这个意义上是同义词,但二者并不同源,意义特点也不相同

。它们各自的特点,可以从它们的同源词中看出来。“货”和“化”同源,“化”有“变化” 的意思,“货”也有“变化”这个特点,不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用来消费而用于交换;“资”

与“次”同源,“次”本指古代行军供停歇用的帐蓬,故可作驻扎讲,“资”和“次”的特 点相同,是指供自己使用的聚积备用的财物。

“言”和“语”是同义词,但两个词并不同源,特点不同。“言”和“谚”、“唁”同

源,“谚”是传说,是主动说话,“唁”是慰问,也是主动说话。“语”的同源词有“御”

“ ”、“圄”、“ ”,“御”、“ ”、“圄”、都有“抵抗”义,“抵抗”是与对方相 反的动作; “ ”是一种乐器上的装置,可以有开合的相关动作。这几个词都具有“相对” 这一特点。由“言”和“语”各自的同源词可以清楚地看出,“言”是主动说话,“语”是 与人对答,互相交谈,这一差异正是由于它们不同源而造成的。

辉的本义是什么——古代汉语中

辉:形声字。从光。军声。本义是光;光辉。辉辉(光耀的样子);辉烂(光辉灿烂);辉风(光辉的风范);辉容(光辉的仪容)

古代汉语中“来‘的结构和各含义

因为在古代汉语中,“来这个词不敬可以做动词,也可以做语气助词,二年它所用到的意思有很多,答题如下:

部首笔画

部首:木 部外笔画:3 总笔画:7

五笔86: 五笔98: 仓颉:

笔顺编号: 四角号码: : 统一汉字 +6765

基本字义

1.

由另一方面到这一方面,与“往”、“去”相对:~回。~往。过~。归~。~鸿去燕(喻来回迁徙,不能在一地常住;亦喻书信来往)。

2.

从过去到现在:从~。向~。

3.

现在以后,未到的时间:~年。将~。~日方长。

4.

用在数词或数量词后面,表示约略估计:二百~头猪。

5.

做某个动作:胡~。

6.

用在动词前,表示要做某事:大家~动脑筋。

7.

用在动词后,表示做过(一般均可用“来着”):昨天他哭~。

8.

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的趋向:上~。

9.

表示发生:暴风雨~了。

10.

在数词一、二、三后面,表示列举理由:这台收录机一~音质好,二~价钱便宜,我就买了。

11.

用做诗、歌词中的衬字:八月里~桂花香。

12.

表示语气,归去~兮!

13.

姓。

详细字义

〈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麦子形。本义:麦。小麦叫“麦”,大麦叫“麰”(或写作“牟”))

2.

同本义 []

来,周所受瑞麦来麰也。——《说文》

贻我来牟。——《诗周颂思文》。段注:“ 武王渡 孟津,白鱼跃入王舟。出涘以燎。后五日。火流为乌,五至,以壳俱来,此谓遗我来牟。”

于皇来牟。——《诗周颂臣工》。疏:“叹其受麦瑞而得丰年也。”

3.

又如:来牟(古时大小麦的统称)

4.

未来,将来 [;;]

来日方长。——清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

知来者之可追。——晋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5.

又如:来代(后代;后世);来辰(来早。明天早晨);来兹(来年;将来);来哲(后世贤智之人);来轸(后来的车,比喻后来的人或物)

6.

〈动〉

1.

由彼至此;由远到近。与“去”、“往”相对 [;]

来,至也。——《尔雅》。朱骏声曰:“往来之来正字是麦,菽麦之麦,正字是来。三代以还,承用互易,如苑宛、童僮、酢醋、穜种之比。 许君未经订正,故沿伪至今。”

憧憧往来。——《易咸》

我行不来。——《诗小雅采薇》

笑问客从何处来。——唐 贺知章《回乡偶书》

翩翩两骑来是谁。——唐 白居易《卖炭翁》

然往来视之。——唐 柳宗元《三戒》

有朋自远方来。——《论语》

往昔初阳时,谢家来贵门。——《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2.

又如:来寇(敌人来犯);来至(来到);来突(突然而来)

3.

归,回来,返回 [ ; ]

萃聚而升不来也。——《易杂卦》。注:“还也。”

凡诸侯之女归宁曰来。——《左传庄公二十七年》

若吾子之德莫可歌也,其谁来之?——《左传文公七年》

4.

又如:来家(回到家里来);来三去四(来来去去);来还(归来,回来);来宁(归宁。女子回娘家省亲);来归(回来;归来);来舍(回归而有所定止)

5.

归服;归顺 [ ]

修文德以来之——《论语季氏》

6.

又如:来服(前来顺服)

7.

招来;招致。后多作“徕” [; ]

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论语季氏》

8.

又如:来致(招致,招来)

9.

加入[一群人] 中 []。如:你来不来?

10.

让不受约束、干扰地满足 [需要] [’ ]。如:来五斤;来两盘

11.

意想不到地或突然地发生、出现 [ ]。如:问题一来就马上解决

12.

产生;开始;发生 [;;]。如:来路(来历;来源);来历(来由;原委);来情(情由);来情去意(来去的情由与意向);来方(来源);来龙(风水先生称主山为来龙。即龙脉的来源)

13.

追溯来源、血统或起源 []。如:来方(来源,进项);来煞(来劲;出息)

14.

相当于做 []。如:来不得

15.

用在动词结构(或介词结构)与动词(或动词结构)之间表示前者是方法、方向或态度,是目的。如:你能用什么办法来帮助他呀?

16.

用在动词后,表示估计或着眼于某一方面。如:看来容易;说来话长

17.

用在另一动词前,表示要做某件事。如:我来画;大家都来唱歌

18.

〈方〉∶在 [;]。如:来里(在这里或在那里);来哚(在);来浪(在那里)

19.

表示动作的趋向

将子头与剑来。——晋 干宝《搜神记》

闻来垂钓碧溪上。——唐 李白《行路难》

长铗归来乎。——《战国策齐策四》

归来倚杖自叹息。——唐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归来头白还戍边。——唐 杜甫《兵车行》

长铗归来者。——《战国策齐策四》

20.

假借为“厘”( )。赐予 [;]

来女孝孙。——《仪礼少牢馈食礼》。郑玄注:“来,读曰厘;赐也”

21.

假借为“赉”。赐予 [;]

东人之子,职劳不来。——《诗小雅大东》。高亨注:“来,借为赉。”

1.

你的;你们的 []。用于通讯的回复中。如:来信收到;来电收到

2.

这 []

俺哥哥传将令三四番,可怎生无一个承头的?来一个燕青将面劈,那一个 杨志头低。—— 元佚名《黄花峪 》

〈助〉

1.

无义,译作“了”,“吧”,或不译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2.

在数量上接近精确 []。如:两米来高

3.

用在数量或数量词后面,表示概数;大约 []。如:二十来个

4.

从头到尾过去地 [ ]。如:两千年来;来日(往日;过去的日子);来日大难(本指往日艰难。后亦用以指前途困难重重)

5.

以来,表示时间从过去某时持续到现在 [ ]

吾数年来欲买舟。——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数百年来。——唐《柳河东集》

去来江口守空船。——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夜来城外一尺雪。——唐 白居易《卖炭翁》

6.

又如:来古(自古以来);来来(以来);来缘(指来生的因缘);别来无恙乎?

7.

用在数词后,表示列举的原因或理由。如:这些天没去看她,一来路太远;二来没功夫

<语气>

1.

用于句尾,相当于“咧”

刚才奶奶和袭人姐姐怎么嘱咐来!——《红楼梦》

2.

另见

古代汉语中“霸气”是什么词

霸气——现代汉语词典上解释:1、蛮横,不讲道理 2、专横的气势

作名词,被人们广泛运用,也有人将霸气戏称为王八之气。

古代汉语 “亡”的本义是什么

亡 []

逃:逃~。流~。

失去:~佚。~羊补牢。

死:伤~。死~。

灭:灭~。~国奴。救~。兴~。

亡 []

古同“无”,没有。

犯和恣在古代汉语中是同义词吗

读音:[]

部首:心五笔:

释义:1.放纵,无拘束。 2.方言,舒服。

古代汉语很和狠的本义是什么?

很,动词,本义是违逆,不听从。《说文》:很,不听从也。

引申为争斗、争讼。很毋求胜,分毋求多。——《礼记曲礼》

很又为形容词,意思是凶恶、残忍。假借为“狠”。

大子痤美而很。——《左传襄公二十六年》。杜预注:很,今俗作狠。心狠毒。

很刚而不和,愎谏而好胜。——《韩非子亡征》

猛如虎,很如羊,贪如狼,彊不使者,皆斩之。——《史记项羽本纪》

进退自由,傲很天常,若无君父。——《风俗通义过誉》

而顾私恩,傲很自遂。——《风俗通义愆礼》

狠,形容词,从犬,艮( )声。本义是犬争斗声。又指凶狠、残忍。

芮在古代汉语中是什么字

这个字是形声字,从草内声。《说文解字》中解释说“芮,芮芮,草生貌。”指草初生柔细的样子。说的更通俗些吧,草字头是这个字的部首,表示这个字的意义类属是和草有关,“内”是声旁来表示读音,之所以读音和整个字的读音不一样是因为古今语音发生了变化,不过从“内”和“芮”的韵母相同这一点来说还是可以看得出这两个字的语音联络的。

古代汉语“裁”的本义是什么,“象”从

古代汉语中,“裁”的本义是裁制、剪裁。它是一个动词,形声字,从衣,( )声。许慎《说文解字》:裁,制衣也。十四学裁衣。——《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古代汉语中韵指什么

(韵)〔古文〕均《唐韵》《集韵》《韵会》王问切《正韵》禹愠切,音运。《说文》和也。从音员声。《玉篇》声音和曰韵。《文心雕龙》异音相从谓之和,同声相应谓之韵。《晋书律历志》凡音声之体,务在和韵,益则加倍,损则减半。《陆机文赋》收百世之阙文,采千载之遗韵。○按文人言韵,始见于此。汉魏以上之书,皆言音不言韵。自晋以后,音降而为韵矣。至韵书之最古者,莫如魏李登《声类》,晋吕静仿其法作《韵集》,齐周颙始著《四声切韵》,梁沈约有《四声》一卷,隋秦王俊有《韵纂》,陆法言有《切韵》,至唐孙愐《唐韵》出,而诸书皆废。宋淞瑟等重修《广韵》,丁度有《集韵》,金韩道昭有《五音集韵》,元黄公绍有《韵会举要》,明洪武中宋濂等修《正韵》,此韵书大略也。 又《正韵》风度也。 《说文》裴光远云:古与均同。《唐书杨收传》夫旋宫以七声为均。均言韵也。古无韵字,犹言一韵声也。 《集韵》或作韵。(出自《康熙字典》)

文言文表示遮盖

1. 形容说话遮遮掩掩的文言文

闪烁其辞

比喻说话吞吞吐吐,遮遮掩掩。形容说话吞吞吐吐,躲躲闪闪,稍微露出一点意思,又不肯说出真相和要害。

出处

吕留良(明末清初)《与吴玉章第一书》:“言词闪烁,不可谓信。”

用法

动宾式;作谓语、宾语;含贬义

示例

① 清吴趼人《痛史》第25回:“何况这等事本来是缜密的,或者定伯故意闪烁其词,更未可定。”

②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十五:“又诘妇缚伤,则云搔破,其词闪烁,疑乙语未必诳也。”

③茅盾《幻灭五》:“他已经断定,大概李克是实在不知道慧的身世,却故意含糊闪烁其词作弄人的。”

④曹禺《北京人》第一幕:“(曾皓:)是谁?(愫芳:)(闪烁其词)没有谁。”

⑤刘绍棠《小荷才露尖尖角》:“安天宝闪烁其词,匆匆进门去。”

近义词

含糊其辞、隐约其辞、语焉不详

反义词

直言不讳、心直口快

2. 古文中遮谢是什么意思

楚人学舟

楚人有习操舟者,其始折旋疾徐,惟舟师之是听。于是小试洲渚之间,所向莫不如意,遂以为尽操舟之术。遂“遮谢”舟师,椎鼓径进,亟犯大险,乃四顾胆落,坠桨失柁。

原文句应该是“遽谢舟师”而非“遂遮谢舟师”,究其原因可能是排版时出了错便直沿袭下来。 因之前句遂以为尽操舟之术,遂、遽、遮三字比较相象,极可能编排时错误。并且“遮”古文除了本义“阻挡”及引申义“遮掩”、“遮盖”之外同“庶”(表示众多)或“者”(代词)。这些意思在句中都是说不通的。

所以就是“谢过”的意思。

3. 盖在古文中什么意思

1.用草编的覆盖物 又特指车盖 如“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

2.遮盖、掩盖 如“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3.胜过,超过 如“力拔山兮气盖世”

4.用在句首,大概、推想 如“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也。”

5.大概、大约。用于句中,表示推测,推断 如“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6.本来、原来 如"盖将自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7.用于句首,表示要发表议论

4. 盖通常在文言文中怎么翻译

1、 ①用草编的覆盖物。

【引】器物的盖子。《项脊轩志》:“庭有枇把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又】特指车盖,遮阳避雨的用具。《信陵君窃符救赵》:“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

《两小儿辩日》:“日初出大如车盖。” ②遮盖;掩盖。

《孔雀东南飞》:“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敕勒川》:“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③胜过;超过。《垓下之战》:“力拔山兮气盖世。”

《赤壁之战》:“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仰慕。” ④表下而说的话带推测性,用在句首,相当于“推想”、“大概”。

《游褒禅山记》:“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⑤大概;大约。

用在句中,表示推测、推断。《谏太宗十思疏》:“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与妻书》:“吾之意盖谓以汝之弱,必不能禁失吾之悲。” ⑥连接上句或上一段,表示解说原由。

相当于“本来”、“原来”。《出师表》:“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六国论》:“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⑦用于句首,表示要发表议论。

《答司马谏议书》:“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 2、:通“盍”。

①何;怎么。《庖丁解牛》:“技盖至此乎?” ②兼词,何不。

《齐桓晋文之事》:“盖亦反其本矣。” 扩展资料”盖“现意: [ ] 1、有遮蔽作用的东西:~子。

锅~。瓶~。

膝~。天灵~。

2、伞:雨~。 3、由上往下覆,遮掩:覆~。

遮~。掩~。

~浇饭。 4、压倒,超过:~世无双。

5、方言,超出一般地好:这本书真叫~! 6、用印,打上:~章。~戳子。

7、造(房子):~楼。翻~。

8、方言虚词(.发语词,如“~闻”;.表大概如此,如“~近之矣”;.连词,表示原因,如“有所不知,~未学也”)。 [ ] 1、古地名,在今中国山东省沂水县西北。

2、姓。盖[盖,读音作(ㄍㄜ)、亦可读音作(ㄍㄚ)、(ㄍㄞ)、(ㄍㄨㄛ)]、。

5. 遮

一叶障目的。

楚国有个人非常贫苦,读了《淮南方》,知道螳螂捕捉知了时用一片树叶把自己遮蔽起来,就可以隐形,使知了看不到自己。于是,他便站在树下仰面朝上,摘取树叶。

当他看见螳螂攀着树叶侦候知了的时候,他便把这片树叶摘了下来,结果树叶掉落在地上,而树下原先有许多树叶,再也分不清哪一片树叶是他想用来隐形的。 于是他扫了好几斗树叶回去,一片一片地拿来遮蔽自己,还不时地问妻子:“你看得见我吗?” 妻子开头总是说:“看得见。”

被他打扰了一整天,已经厌烦极了,丈夫仍然纠缠不休,妻子就干脆哄骗他说:“看不见了。”这个人嘿嘿地笑了起来,显得异常高兴他还着这片树叶跑到街上去,当着别人的面偷东西,给官吏抓着送到县衙门去了。

县官审问他,他便把此事的始末原原本本地说了一遍。县官听了大笑不止,没治罪就把他放了。

【说明】这则寓言故事讽刺书呆子,同时也讽刺那些干坏事的人——他们总以为有什么高明手法可以把不光彩的事遮挡起来,其实,纸是包不住火的。

不知道是不是,你看一下吧。

6. 文言文中表示改天的说法

不满周岁——襁褓;2~3岁——孩提;女孩7岁——髫年;男孩8岁——龆年;幼年泛称——总角;10岁以下——黄口,即乃稚气未脱的少儿代称也;13~15岁——舞勺之年;15~20岁——舞象之年;12岁(女)——金钗之年;13岁(女)——豆蔻年华,15岁(女)——及笄之年;15岁(男)——志学之年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二八年华;20岁(女)——桃李年华;24岁(女)花信年华;至出嫁——梅之年,标梅之年;至30岁(女)——半老徐娘;20岁(男)——弱冠;30岁(男)——而立之年;壮年时期——春秋鼎盛;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还历之年;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

90岁鲐背之年;10岁以下——黄口;24岁(女)花信年华、大衍之年;15岁(男)——志学之年16岁(女)——破瓜年华;80~90岁——耄耋之年,标梅之年、耳顺之年;13~15岁——舞勺之年、悬车之年、还历之年;2~3岁——孩提、杖国之年;15~20岁——舞象之年;12岁(女)——金钗之年,从心之年;40岁(男)——不惑之年;30岁(男)——而立之年、致政之年;50岁——年逾半百、碧玉年华、致事之年、知命之年;13岁(女)——豆蔻年华,二八年华;70岁——古稀;至30岁(女)——半老徐娘、杖乡之年;女孩7岁——髫年;20岁(女)——桃李年华、平头甲子,又可称为“人瑞”;幼年泛称——总角、艾服之年;20岁(男)——弱冠、知非之年、强壮之年;壮年时期——春秋鼎盛;100岁——期颐,15岁(女)——及笄之年,即乃稚气未脱的少儿代称也;男孩8岁——龆年不满周岁——襁褓;60岁——花甲;至出嫁——梅之年 展开。

7. 文言文表示墙的词,比如“堞”“垣”等,除此之外还有哪些

表达墙意思的字有很多,虽然都是墙,但表达意思各不相同。

1.菑 矮墙。

2.籞 苑囿的墙垣、篱笆

3.墉 城墙、高墙

4.萧 照壁

5.壝 古代祭坛四周的矮墙

6.廆 墙壁

7.雉 城墙

8. 堧 古代宫殿的外墙

9.堋 射击瞄准用的土墙。

10.阫 墙

11.坏 古同「培」,指屋的后墙。

12.庉 楼墙。

13.堵 墙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Copyright © 2023 燕湾网 本站内容均为网友分享 蜀ICP备2022021241号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吧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