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好天气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称为“端阳节”。我精心为你整理了端午节散文作文,希望对你有所借鉴作用哟。
我恨粽子,由于它曾差点把我噎死!小时候,粽子只有在端午节前后几天才能吃到。粽子的花色也单调,大多都是纯糯米和碱水糯米做的,如果在米中能搁上几粒豆子,那熬煮出来的粽子就称得上是粽子中的“上品”了。
启蒙5年连拼音都没学会,我就乘坐“教育闹革命”的时代列车来到了离家十多公里外的公社中学,成了一名寄宿制初中生。学工、学农、学军再加大批判,成了咱们那一代学子的几乎全部的教学内容。乡村中学,学工无厂,学军无营,只好学农了,每天半读半农开荒种地。咱们学校的老师应该算是“作业承包”的鼻祖,全国人民在吃大锅饭的时候,老师们就懂得按人分派劳动量,完成的早走,完不成的即使日薄西山你也别想回校。十三、四岁正长个,有限的粮食定量本来就填不饱肚子,再加之超强度的体力劳动,同学们无一例外面黄肌瘦。男的都是豆芽菜,女的全是平板胸。
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它可不管人世间的风雷激荡,该来还是照样来。天仅一算,人有十算。学校把星期六的课程调到了星期五,让寄宿生下午回家拿菜和回去过端午夜。但星期天却取消休假要突击开荒。同学们想到家里能放量吃的粽子无不欢欣雀跃,全无心思理会星期天那即将到来的劳作艰辛。我因上几天劳动时被荆棘刺伤的脚底板正在化脓,自然无法完成那二十多里山路的跋涉,只好托要好的同学帮忙带菜。
第二天一大早,同学们犹如归巢的鸟儿吱吱喳喳地返校了。母亲托同学带来了10只粽子,我手掐着那绿色粽叶下瓷实的糯米团,肚里的馋虫如犬奔狼突似地腾跃,涎水也涌满了一口腔,我太想一口把这10只粽子全吞下去,以填塞我那总是半饥不饱的肚腹。
少时,我过了春节盼端午,端午之后盼中秋。由于只有在这几个传统节日里,我才能饱饱地吃上两顿净米饭和平日难得一见的荤腥。我家很穷,房子逼仄,临近节日的前几夜,晚上醒来总会听到父母为节日的花销无着而长吁短叹。即便这样,父母秉着“空时不空节”的古训,东挪西借也要为咱们兄弟姊妹备上一顿平日难得一见的吃食。
母亲患有肺结核,因穷,始终没有正规治疗过,其症状常常是随着天气的变化而时重时轻,母亲性格柔弱但从不轻易接受别人的帮助。端午期间天气时雨时睛,母亲的咯痰声也随之时断时续。每年五月初三天刚蒙蒙亮,母亲都会顶着拂晓的清凉,到禾坪上烧化两捆稻草,小心地用水把稻草灰浸上,然后用抄箕滤了一遍又一遍,把借来的糯米用这稻草灰碱水泡上。包粽子看似简单,实则它不但需要娴熟的技巧还要有足够的臂力才能把粽子包得既好看又瓷实。自母亲患病后,每年五婶都会提前同我母亲商量帮她忙,可母亲都婉言谢绝了。母亲把扎粽子的绳一头绑在竹椅上,包好一个,用双腿蹬住竹椅,再用牙齿咬住绳的另一头,脑袋尽量后仰把绳子拉紧。每包一个粽子她都要“呼哧、呼哧”地喘上好一会,额头上的汗珠层层密密。我朦胧地觉得:母亲是在用她病弱的身躯顽强地负起养育儿女的责任!
课堂上,脑海里除了搁在宿舍里的粽子,我还想起了家乡的赛龙舟。耒水河道上最为陡急的河滩就在我家屋后,“哗哗”的浪击声白天清晰可闻,到了夜晚更如万马奔腾般地喧嚣不已。我自小忱着这滔滔不息的浪声入梦和渐渐长大。每逢端午节,河滩就成了家乡人们赛龙舟的天然竞技场。五月的端午水,使平日狭窄的河道一下子增宽了二三倍,但却丝毫改变不了河滩湍急的天性,二十多位精壮小伙子,在时疾时徐的鼓声锣声的指挥下齐心协力划着龙舟逆水抢滩。平日里七八位纤夫拉一艄空驳船上滩都要小半天,可这插着彩旗的龙舟,在两岸人们的鼓劲和欢呼声中不消一会就能冲过险滩。最精彩的还是四五只龙舟从滩头一齐顺流冲滩,这不仅考验着划船手的体力,更考验着艄公的智慧和技巧。同一滩水,也分急流和缓流,哪只龙舟若抢到了急流肯定能加速前进独占鳌头。这不仅需要艄公能辨水性还要会搬橹,橹一旦搬急,船就会打横,弄不好龙舟也会翻个底朝天,好在划船手都会游泳,即使翻船也是有惊无险。赛龙舟,其实最紧张的还是两岸的观众,家乡有句俗话:“船上急死岸上人”。岸上的一些中年汉子,他们大多都是刚退下来没几年的艄公和划船手,自觉经验丰富,对龙舟的驾驭各有见解,一旦发现自己生产队里的龙舟稍一落后,他们就会在河岸边追着龙舟大喊大叫训斥艄公或某个划船手,而龙舟上的人压根就听不清奔跑的人在说什么,该怎么做还是怎么做,急得这些汉子跺着脚直骂娘。而小媳妇们总是喜欢扎堆在滩下的湾船处,当她们瞧见自己的老公高举桨片欢呼胜利而完全忽略了湿漉漉的短裤里那一跳一跳的“小弟弟”时,脸上都会情不自禁地漾起两片羞赧的红晕。
终于熬完了上午最后一节课,同学们带着咸菜敲着碗去食堂吃饭去了,宿舍里静悄悄的。我剥开粽子,一股稻草灰浸出的碱味和着粽叶的清香扑鼻而来。嘴里吃着粽子,脑海里不由浮现出母亲额头上层层密密的汗珠。为了包这些粽子,不知母亲费了多大的劲?又流了多少虚汗?我多么渴望好好学习出人头地,初中、高中再大学,成为一个作家,赚很多的钱,治好母亲的病,帮父亲……。吃了三个之后,我渐渐觉出了粽子的淡味,在家粽子都是要蘸糖吃的,可学校哪来的糖?我从衣箱里拿出一本残破的长篇小说,打算边看书边吃。这本书无头无尾,破烂的书脊上印着<<苦菜花>>三字,书中讲述的是胶东半岛抗日的故事。那年代这类书都属封、资、修的毒草,见一本焚毁一本,谁看谁犯禁,轻者训斥,重者批斗。我父母都是文盲,家里找不出半片有字的纸。这本书是我堂兄随造反派从人家家里抄家时偷偷昧下的,我从五叔家偷的。对知识的饥渴,使我见书就想读。为这,上学时可没少吃苦头。
书中的很多字我都不认识,遇上不识的字常常是连猜带蒙囫囵吞枣,一本书看完只能懂个大概意思,就这样我也很知足了。正在我吃着粽子,随着书中的主人公驰骋在胶东抗日战场时,猛地有人把书从我膝盖上一把抓了过去,抬头一瞧,天呀,又是学校革命委员会的主任!上个月查寝时,他把缩在被窝里打着电筒偷看<<红岩>>的我逮个正着,勒令我在全校课间操时作了两次检讨,还严厉警告:下次再犯就开除!可恨的粽子此刻正在嗓眼里,我只觉得口里干干的,脑子里一片空白,十四岁的我被强烈的恐惧震慑得全身颤抖,连吞咽都不会了,堵在嗓眼里的粽子噎得我剧烈呛咳,哗啦,把刚吃下去的粽子全都呕了出来。主任看见这样,不知是怕出人命,还是他尚存难得的恻隐之心,把书摔在地下走了。
几十年的岁月,卷走了生命中的无数快乐和忧愁,可这件事却由于常常得见的粽子而深深地烙在了我的心版上。直到现在我也搞不清是真该恨粽子?抑或是其他?
“疏疏数点黄梅雨。殊方又逢重五。”一个流传了两千多年的.民俗节日“端午节”,走过了浩瀚历史的烟云,传承着一种歌唱民族和爱国诗章的文化气息,在风风雨雨的岁月洗涤中,如一道绚丽的彩虹,映照着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
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最早记载于《荆楚岁时记》,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正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天气好的日子,故称五月初五为“端阳节”。端午节还有很多的别名,如“浴兰节”、“女儿节”、“菖蒲节”、“天中节”等,都是和民间习俗有关的一些生活细节而来。
而“端午节”能在泱泱华夏流传至今,最大的因素却是因了一位受人民敬仰的伟大诗人——屈原。他的爱国忧民的情怀,他对祖国的无限忠诚及其“可与日月争光”的巍巍人格与意志,使他成为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丹阳(今湖北秭归)人。他首开新诗体——《楚辞》,后人将其与《诗经》并称“风骚”。“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他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一部部文学瑰宝在源远流长的文化长河中如日月辉映,流光溢彩。在他有限的一生中,他始终以祖国的兴亡、人民的疾苦为念,以楚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为己任。当他的祖国面临灭亡的时候,他悲愤难捱,于农历五月初五自沉汨罗江,以身殉国。“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历代的文人墨客,到了端午节都要写诗作赋,以表达对屈原的缅怀。“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唐代文秀《端午》诗歌让人在节日的扼腕叹息中多了一份怀念。唐代褚朝阳也有“但夸端午节,谁荐屈原祠;把酒时伸奠,汨罗空远而”的诗句,深切地表达了人们对一代爱国诗人的尊敬与纪念。
而民间的纪念活动更加丰富多彩,逐渐形成了一种遍布全国的文化习俗。流传至今的主要有“赛龙舟”,“吃粽子”等纪念活动。楚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死去,于是有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江河荡舟是为龙舟竞渡之起源,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故称“赛龙舟”。而“吃棕子”,则是荆楚之人,在五月五日煮糯米饭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为恐鱼吃掉,故用竹筒盛装糯米饭掷下,以后渐用粽叶包米代替竹筒,演变为现在的每逢端午节“吃棕子”的习俗。“角黍包金,草蒲泛玉,风物依然荆楚。”也。
“赛龙舟”和“吃粽子”,说明了中国人民对屈原的道德观念和人生理想有着高度认同。因此“端午节”也是中华民族表达对优美诗歌、伟大诗人崇高敬意的一个节日。
感时怀古,抚今犹叹!伟大的诗人虽然在行走在遥远的古代,但他的从“小我”走向“大我”的思想及人生理念,他那壮丽辉煌的诗篇,却穿越的时空,以一个浓郁的民族节日的形式,与咱们相连千秋万代。
“慢啭莺喉,轻敲象板,胜读离骚章句。荷香暗度,卧听江头,画船喧叠鼓。”
穿越千古的荷风又吹过屈原故里,田野,麦黄杏熟,河畔,棕叶飘香。一个与诗歌有关的节日——“端午节”,又在疏疏的“黄梅时节家家雨”中向咱们走来。
几段思愁,几段伤,
含泪泣血,祭屈原。
断魂怀伤,话端午,
棕香情浓,拾忧笔。
——文/紫墨青殇
【烟雨思绪,如雾如绡】
独倚在窗前,望着白茫茫的云霄,柔弱的白光迷离了双眸,清风微拂,弥漫着丝丝芳香,飘落了一地的思念,窗棂边缘映着少年模糊的棱角,一股酸意好似要把空洞填满,眼帘泛起了轻雾,视界已看不清窗外的景色。
寂寥的思绪荒凉了这莫名的情愫,窗外迷茫的雾气湿了流年的睫毛,昨晚还依稀掉落成线的雨,未干的路道上仍留有点点积水,湖面荷叶似乎舒展了些许,静卧在荷叶上的水露似在以轻吻的方式问好,柳条末梢垂下的露珠也似在欢呼,鸟儿也叽叽咋咋迎来了这个雨后的清晨。
时光荏苒,在晃眼间,岁月便流失于指缝间了,昨晚小楼又春风,今夕人去楼早空,曾经的场景已不复存在,那个喜欢缅怀的傻小子如今已是默然少年,少了傻傻的笑容,多了冷冷的安静,少了飘荡在村庄的身影,多了寄存在外的思念。
家,家人;故,故乡。简单的字眼却饱含多少游子泪,少许的字眼却记挂多少爱恋,一个熟悉的画面便能引起心中的涟漪,一首儿时的歌谣便能酝酿思念的苦酒。远处的热土,承载着咱们儿时梦,远处的亲人,等待着咱们的归去。
每逢佳节倍思亲,今年又要一人在外过着端午……
【字里行间,粽香浓浓】
一个在外求学的游子,一个异地他乡的少年,飘飘荡荡几年,空气中熟悉的味道便是我的愁绪,字里行间的音符便是我的思念,喜欢游走在文字间,拾取零落的记忆,喜欢徜徉在角落里,回味熟悉的记忆。
又是一年端午,粽子的香味已飘远,残留的点滴,模糊了谁的记忆?湿了谁干涸的夜?或许该放下忙碌的心,静静的在那个角落里重拾熟悉的梦,静静的点着鼠标,视界停滞在散文网,把心定格在粽香浓浓的文章里,闭上眼,回忆儿时的一切,缝补记忆的裂痕。
细细地读着一篇‘万水青山粽是情’,用心感知着那份粽情,分享着若兮姐的暖意,‘心如糯米,越粘越紧。情如粽叶,越煮越香。快乐如射线般,无限延长’是的,延长,延长了回忆的思念,延长了心中的泪水。
看着若兮姐和外婆一同包粽子,荧屏前的文字幻化成了童年的画面,有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叔叔婶婶,还有弟弟,各忙各的,不时抬起头,摆弄自己包的很漂亮的粽子,脸上的笑容似乎在为自己的佳作而满意,爸爸生火,妈妈帮忙,一家人其意浓浓的等待着粽子煮熟。
香味,我闻到了香味,很浓、很浓的粽香……
【思意更浓,干涸无泪】
反复的上下翻动滚轮,文章一次一次的移至首段,一遍又一遍,一边看一边想,一边揣摩一边回忆,曾经的花儿再次盛开,心得到慰藉,喜欢这种感觉,温馨很充实。
下一刻,心被这一篇‘细水长流,翻不完的相思愁’所俘虏,淡墨笔直的文章,那个和我同年同月同一日生的孩子,他总是能织出美丽而令人遐想乱千的文章,‘我没有带走一片风景,我只是携着故乡的真情,紧紧捧在怀中久久凝视着’是的,凝视着,凝视着岁月的流失,凝视着青春的逝去。
‘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情’,在这城市中,没有故乡的静谧,没有故乡的黑夜,喧嚣的街市,密麻的人流,嘈杂的夜景。抬头,夜空是泛红了,心是凉的,于是便有了那篇‘霓虹灯,红了黑夜的星空’。
感知着淡墨的思意,好想呐喊,故乡的景啊,你可知千里外有人儿在怀念?故乡的人啊,你可知千里外有孩子在想念你?那股思意无处倾诉,那股酸泪肆意搅扰着少年的心绪,如今只有在那个角落静静的独自酌情。
想妹妹了,那个只有几岁的妹妹,我已经很久没回家了……
【含泪泣血,断魂怀伤】
后天便是端午了,江南祭奠屈原的日子,我想那时会有赛龙舟吧。
阵阵鼓声,蛟龙跃江桥。桨叶劈浪,声声鸣千丈。江中水龙,翻腾雀跃起。杆头争彩,岸上人呼啸。
几十条船一同出水,船上的青年们头系红丝巾,铿锵的舞动着手中的浆,挽手插入水中,挑起飞溅的水花,有些船头高翘,船尾潜入水中,船上的人齐声用劲,急浪好似龙嘴里吐纳的雾气,如吞云吐雨般。
这样的状景,不知江畔的人看到没?那个发出‘何灵魂之信直兮,人之心不与吾心同’的人,那个浅吟‘心郁郁之忧思兮,独永叹乎增伤’的人,多少年过去,多少次祭忌,你已不再是一人,你有咱们,有所有的人。
用怨愤、忧愁而著的《离骚》,融进了你的嗟叹,你的悲情,你的离忧。断肠寸断,咱们都知晓,咱们都跨越了历史的时空,共同经历了那些流放,共同幻想了那些曙光,共同感到了救国无望。
路漫漫,有咱们同你一起求索!
心如糯米,越粘越紧。
情如粽叶,越煮越香。
快乐如射线般,无限延长。
——文婵若兮
冬去了春来,春去了夏来,转眼间,此年的端午节也即将在缕缕粽香间清晰开来。
站在早晨清新的阳光里,感觉丝丝温馨,恬静美好。走在流马人喧哗的大街上,风中淡淡的粽香扑鼻而来,深呼吸,任粽香飘进五脏六腑,打消购买的念头。看,转角处,一群群年长的人儿正在精挑细选上等糯米,声调不一的讨价还价声却成了小城最欢快最活波的晨间交响曲,感觉那么真挚,那么动听。
走进超市,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设计独特,色彩鲜明醒目的宣传语。进入购物区,其次,让人眼前一亮的是那形态各异,口味多样,包装极其精致来自五湖四海风味独特的粽子,让人尽饱眼福。
尽管眼前这粽子千般好,万般美,毫无疑问会吸引无数人的眼球,必定会激起不少顾客强烈购买的欲望。但在我心里,却远远比不上我外婆包裹的爱心粽子。
往常的端午节都是在学校与老师同学们一起度过的,虽然外卖的粽子口味也不差,但是对外婆精心包裹的粽子还是怀深着一种特殊的感情。只要我放假回家,嘴馋了,不论什么时候,外婆总是毫不犹豫笑眯眯地满口答应,转身就走进厨房去准备包裹粽子的材料。此刻,我觉得我是全世界最幸福的宠儿。
接下来,外婆就坐在藤椅上一边筛选着糯米,而我就蹲在外婆身旁一边刷洗着粽叶。我的任务完成后,我就安静地坐在藤椅上,看着外婆以极其娴熟麻利的动作清洗糯米,搓小豆,细切腊肉,又以其灵巧的双手一边擦去粽叶上多余的水分,一边将糯米小心翼翼地递进粽叶口,然后,将这些零散的粽子捆扎。最后,放入锅内蒸煮。如果不是亲眼所见这些繁琐细致的程序,我是不会明白原来包裹一个小小的粽子竟然要花费这么多的时间心思精力。此刻,对外婆这种耐心细心贴心式的举动,不禁使我的钦佩之感不由而生,让我感动的无言。
望着墙上的钟表,细数着自己在庭院踱步的步伐,迫不及待地等候着粽子出锅的那一刻。迈进厨房,看着这满屋氤氲的雾气,闻着那浓浓的粽香,有一种强烈揭锅,一尝为快的冲动。但,最终,我还是遵守了那句“心急吃不了热豆腐”良言。
过了几分钟,粽子终于蒸熟了。于是,我就迫不及待地揭开那还正冒热气的粽叶,用筷子将粽子一分为二,看着那金灿灿流油的腊肉,饱满剔透的赤豆,让人垂涎三尺。于是,忍不住细细咬上一口,滑滑嫩嫩的,不油不腻,而且富有嚼劲。但是,外婆总是在旁边笑着温柔提醒着我“当心烫手,当心烫手”。我总是天真的回答道:“就算是烫着了,我也是幸福至极,快乐无比的”,外婆浅笑无语,只是满眼疼爱的望着我抚摸着我的脑袋。
每当走在回家的路上,手里提着外婆给我包裹的爱心粽子,心里感觉沉甸甸的,我明白这小小的粽子里面包含了多少关爱,多少汗水,多少祝愿,多少温暖。这么多年以来,外婆总是无怨无悔,任劳任怨地默默付出着,劳累一个人承受着。不管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地方,有好吃的,好玩的,外婆总是在第一时间想到要留给咱们,打电话告诉咱们。不管什么天气,不论什么季节,外婆依然坚持着给远在千里之外的咱们千叮咛万嘱咐,叮嘱咱们要:“好好照顾自己,天冷要记得加衣,晚上要盖好被子,不要着凉了。也许,咱们若安好,便是她的晴天。”每当回忆起外婆的音容相貌,一言一行,心里总是暖暖的,甜甜的,对她的思念越发浓烈。不管在校内校外,只要听到室友们赞扬起她们外婆时,我的脑海播放的满是外婆慈爱辛劳的画面,让我不禁潸然泪下,我想,亲情总是无须解释的,思念总是无需理由的。
如今,咱们正一天天悄悄成长,而外婆却在渐渐日益变老。多希望时光可以止步,多希望外婆可以享享清福,多习惯外婆家的独特粽香味,又多么害怕某天外婆的突然离开。或许,是我多虑了,也许,只要咱们大家都欢乐的笑着,开心的活着,幸福的过着,这就是对外婆最好的奖励。
只要一想到每年都可以尝到外婆亲手包裹的粽子,我总是很得意,很甜蜜,很开心。此刻,我什么也不愿多想,什么也不愿多看,只是一心一意地期盼端午节的到来。这样,咱们又可以重拾那欢聚一堂的喜悦,共享那温馨美好的时刻。
其实,生活又何尝不是如此,只要你善于发掘,善于体会,懂得珍惜,懂得铭记,时常都怀抱着一颗感恩的心,看看吧,何处不闪耀着平凡的美丽,何处不流动着真爱真情。
在这端午即将来临之际,若兮提前祝愿大家端午节快乐,平安健康永一生。但愿万水千山粽是情,心如糯米般越粘越紧,情亦如粽叶般越煮越香,快乐犹如那射线般,无限延长。
很多年没有过端午节了,那天和一些朋友聊天说起如何过这个节日,大家一致的说法是去超市买几个粽子,懒一点的干脆连粽子也不吃了。3天的假期,我打算拿出一天来去野外,看看能不能找到艾蒿和菖蒲,能不能找回少年时关于端午的快乐记忆……
自从进入城市之后,端午节便在生活中淡去了。是的,城市的单元房有着坚固的防盗门,很难将艾蒿插上去,城市里也没有足够的湿地,用来大片大片地生长菖蒲。我能想到的和端午节有关的童年记忆是:在这一天到来之前,奶奶便会从田野里采来一大抱艾蒿,插在院门的两边———院门是土垒起来的,门顶苫着一层厚厚的麦草。奶奶还会将那些艾蒿分发给各家的小孩子,让拿回家去插在自家门上。
青青的艾蒿闻上去散发着清香,清香里有一些苦味,传说它有驱毒辟邪的作用,所以童年时每次进家门之前都要看它一眼,心里会踏实很多。插在院门两边的艾蒿经历了夏天的雨水、秋日的骄阳和冬天冰雪的洗礼,一点点干枯了,直到第二年端午的到来,奶奶再搬来板凳踩在上面,用青青的艾蒿将那些枯艾蒿替换下来。艾蒿和春联一样,都是农村院门上一年四季都在的标志性物品,它们的新老更迭,是农业文明的最好见证。
菖蒲是农村最容易见到的植物,它们生长在野外最不受人待见的废水塘里,有着旺盛的生命力。端午的时候,菖蒲也到了它的成年期,无数的野鸟藏身在它的深处,孩子们只敢在水塘的边缘,用镰刀收割掉它们的果实———被咱们称作为“蒲棒”的东西。蒲棒大约有火腿肠那样粗细,小孩子们拿着它玩打架的游戏,敲到头上,软绵绵的,一点也不疼。晒干的蒲棒浇上点汽油后,可以举着在夜里穿行,于是,端午节前后的那些个乡村夜晚,四处都有星星点点的灯火。
有的地方会用艾草做成荷包,荷包是自己动手在布上绣了花后做成的,里面包裹着的除了艾草之外,还有其他一些不知名的植物,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闻上去香香的。我没得到过这样的礼物,但我从脑海里打捞出来这样一个记忆:我奶奶曾经用从蒲棒摘下来晒干的“羽毛”,给我做成了一个香喷喷的枕头,那个枕头又大又软,枕在上面可以闻到太阳的香气,不,不止是太阳的,还有鲜花、露水、昆虫、风等等自然界的天然之香。枕在这个枕头上,我像睡在天地之间的一个由云朵制造的襁褓里。
很多年后,我在城市里为端午节写下来一首诗。具体的句子忘记了,大约是写这样一件事情:端午节到了,男人在家里劈柴生火,女人带着孩子去赶集买荷叶和米,天快黄昏了,炊烟袅袅生起,男人不断向院子外面张望,担心女人和孩子迷了路。在意象里,这是多么美的一个场景啊。这些年端午节的没落,可能就是缺乏了这种浪漫的氛围和想象。平民心目中的端午,并不是专为纪念某人、强调某种情感而设立的,它需要有实实在在的行为,才会变得有意义。买来荷叶或者竹子叶,亲手包几只粽子吧,这是工业社会的端午节最简单也最容易实现的浪漫了。
小朋友在户外活动的时候,
小明哭着跑来告诉你,
她的新裙子破了,
你就安慰她呀,
你说是你别先别哭啊,裙子破了,
想办法看看能不能补一下啊,
能继续穿着回家那就回家以后在修理好了。
语文是一种境界。
它的渊源,该从何说起?或许应该从《史记》说起,从孔子老子说起,从仓颉造字说起,或许还应该是从更早——人类第一个表情,第一个手势,第一句话说起。这些,波诡云谲,无人道明。
它不同于数学,拥有严密的框架;它不似于英语,拥有繁复的文法;它不类于历史,拥有呆板的格式。它有的只是一种境界,而我们的追寻就是对这境界的感悟、体味。
高中岁月,考卷纷飞的年代,淹没在公式的年代,我们在分数之海浮浮沉沉。固执,奋力拼搏,一心想做驰骋疆场的英雄,生活变得细致而紧密。面对语文,却不觉有一种惬意,犹如炎炎夏日里一池清荷,犹如瑟瑟秋风中一朵傲菊,犹如凛凛冬雪间一树寒梅。与语文同行,我不再是重重帘幕后扑扇而无法飞起的惊鸿,而是,翩翩起舞的蝴蝶。语文是我的自由呼吸,让我能在残酷的竞争中放飞自己。
走过十月桂花香,八月梅子雨,三月桃花风,又是一年夏来时。在初夏时那种好奇里我们终于遇见了高考,迎来了夏至。这个夏天,注定永恒,注定传奇。我也可以把我钟爱的语文抱个满怀,让她陪我一直走下去,而这一路上的感念,我也想同你们分享。
张爱玲,让我品味孤独的境界。
那位如老房子里沉厚的如檀香木柜般的女子,写尽十里洋场的奢靡繁华,阅览百年孤独的辛酸苦楚。望其一生,是传奇;品其作品,是传奇。她是一朵开在乱世流言里的罂粟花,傲艳绝美。孤赏华美,一种绝伦的境界。她的作品是一部部显微镜下的人生百态,不写大事,写男女小事,可揭开重重帘幕,一颗赤诚的爱民之心淋漓尽致。只是她看得真切,悟得透彻,她明白: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上面爬满了蚤子。我们足够渺小,但要虔诚地临摹它的图案;我们足够羸弱,但要沉静地感悟它的境界。
宋词,让我品读缠绵的境界。
那个罗衫淡淡从紫藤间姗姗而来的女子,循着词人的韵脚。易安卷帘对西风,黄花瘦;东坡无语望沙洲,缺月挂疏桐;柳七劳燕双分飞,无语凝噎,相看泪眼……宣纸为舟,素手为桨,徜徉在氤氲着浪漫气息的宋词海洋里。一句句词丝丝入扣,绵绵长长,悠悠扬扬,唱进宋王朝忧伤的背影里。我想,宋词是瑰宝,品味宋词是一种境界。绮丽迷蒙的宋朝,哀怨缠绵的宋词,让我们静静地拈花微笑。
数不尽的古典,品不尽的境界,而我触摸的只是冰山一角。文学海洋是无涯的瑰宝,我必定继续探索,与语文同行,无尽无涯。
其实,语文是一门最易学也是最难学的学科。没有最优的方法,只要坚持一个信念就可以:有所得,丰富自己。落寞惆怅时,我常用《士兵突击》中的一句话自勉:“不抛弃,不放弃。”醍醐灌顶时,也常用“数峰无语立斜阳,流水高山心自知”来自戒。
一个人最可敬的是境界,最可贵的是气质。我推崇那句话:“腹有诗书气自华。”常读诗书的人是一个精神上富足的人,因为个中的滋味只有自己体悟过、品读过才能感受。生命也许不完满,生活也许劳碌,在人潮拥挤的世界找一个心灵的休憩之地,栽一棵叫做阅读的树吧,它会伴你成长。当你悲伤,当你孤独,当你空虚,只要你望见它,与它对话,你就再不会继续颓废……
境界需要心的领悟,更要心的承受。在与语文同行的日子里,风雨时常会袭来,只是不要放弃,转折点常常在你即将放弃之时来到。学会劳作,学会等待。做一个辛勤的农夫,做一个不倦的守望者,不抛弃,不放弃,相信未来一切都好。假如分数欺骗了你,给它一个冷眼光,转头继续前行,不要犹豫,不要怀疑,不要丢弃信心。
与语文同行,品个中境界,没有终点,一个个驿站都是起点,我们永远都是赶路的学子,有的只是先行者与后辈。
与语文同行,不要自卑,如果你始终谦逊而执著。
与语文同行,不要失落,因为这种财富不是金钱,它是感受,永不会变成累积的负荷。
与语文同行的日子里,我是快乐的,自在的。品读心灵的境界,谛听生命的天籁,面对满满的自己,我微笑,坚强地走下去……
语文,多么普通而又熟悉的字眼。它虽然只是一门普通的学科,但是它带给人的知识,带给人的力量,是不可估量的。
语文是门艺术,它不仅仅是指对字、词、句的探讨,而且与古今中外的所有文化有着密切联系,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首先是人与人的交际工具。轵有学好语文,才能够准确地运用字词,组合成句子,与人沟能。每个人的语言程度都来自语文。如果你精学语文,言语便会更加流畅,更加精湛,更加丰富,给人一种博学的感觉。你能出口成章,谈吐不俗。如果你没有一点的语文基础,说起话来,言语平淡,不能激起人趣。这种感受,当老师的最能体现,因为老师讲的课是否有趣,在于他的语言是否风趣,易懂。这得靠语文。
语文还是学好其它课程的基础。要想学好英语、数学等学科,最好先学好语文、语文有助于你对各种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比如说,上课时,老师讲的课你是否全听懂,全都理解,这要靠语文的理解能力去掌握知识。做题目,审题过程是否困难,不理解题意,这更要靠理解能力去做题。如果语言理解能力太差,既使你会做这道题,但是题目理解错误,同样得不到正确的答案。
语文是每个人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那么怎样学好语文呢?
学习语文要靠平时的认真阅读,体验生活,得到的积累、感情和熏陶。阅读书籍是学好语文的主要途径之一。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它带给你的好处是很多的,可谓是“受益匪浅”。几乎所有健康的书藉都可以助你学习语文,例如:一些名人传记、小说、诗集、报刊杂志等都可以让你了解到大量的语文知识。对作文水平的提高也有很大的帮助。但是,学习语文不仅在于读书,还要投身到社会实践中去,体验生活,大自然也能告诉你许多的知识。例如:去游览名胜古迹,去参加公益活动……外界的知识是无究的,等着你自己去探索。
“腹有诗书课自雅。”按理说,语文教师的首要素质应该是:好读书,会读书,多读书,是一个饱读诗书的人。这似乎事理至明,无须赘言。
可是,残酷的竞争法则和功利的评判价值,造成了“语文教学=教参+教案、试卷+答案”这样的机械加工模式,忽视了语文教师的自身素质要求,使得不少语文教师只从几本书中讨“质量”。于是乎,急功近利,捕捉考试信息的有之,死啃考纲试题的有之,效仿所谓名师教法的有之,可是真正手不释卷,研读文本的,却往往乏有其人!除非是为了评职称,才去读几篇论文,再七拼八凑,组装成“皇皇大论”。
语文这门课程实在太广博,太深奥!它可以承载世界上通贯古今的所有文明,可以囊括古今中外、天文地理、琴棋书画等种种内容!即或一篇经典的文章,也可以诱导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学者废寝忘食的去琢磨、去咀嚼、去研究,它是一个无限开放的空间,任何关于它的研究成果都是暂时的,都是个体的。对于一个语文教师而言,每教一篇课文都是巨大的挑战,每上一节课都需要充分的积蓄,即便投入再大的精力也是可以理解的,也是不过分的。语文教师要读书,这是职业本身的要求。真的很难想象,一个连文本都没有独到解读的老师,在他的教学中怎么能体现新课改精神?
常常,我们会沉迷于名师挥洒自如、游刃有余的课堂教学,津津乐道于他们英华内敛、岳峙渊停的气度,折服于他们的风度翩翩、光彩四射!其实,他们,哪一个不是博览群书的饱学之士?正因为他们有着扎实的专业素养,厚重的知识积淀,还有他们对语文教育规律的深刻理解,他们的课定然浸润着浓浓的文化氛围,闪耀着人文的熠熠光辉!
语文是一座山,巍巍挺立的是从古至今的尊严;语文是一条河,连绵流淌的是上下五千年的智慧;语文是一幅画,色彩斑斓的是古仁人的追求与向往;语文是纯洁的天使,挥动着洁白无暇的翅膀指引我们进入语文的天堂。
她的美丽,她的神秘,她的魅力,无时无刻不在激发着我们对她进行探索,让我们有了“欲穷千里目”的豪情,见识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生活,也看到了“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游子在外的思乡之旅。
语文,她能带我们穿梭于各个朝代,见识到许多、听到许多。从语文中,我听到了嵇康绝名天下的《广陵散》;看到了乱世中,群雄纷起,逐鹿中原;见识到了在金戈铁马的战场。无论多么遥远的年代,我都能从于文中看到、听到。她能带我与民族领袖一起伫立于橘子洲头,指点江山;能带我与三国第一谋士诸葛孔明一起谈笑论天下;能带我去清朝亲眼见识到那残酷的几龙夺谪,能带我一睹四大美女的容貌。她能带给我的太多太多了。她是我心灵的美好,是一个能带给人们无限遐想的精灵。
小桥流水的是语文;天光云影的是语文;沧海桑田的是语文;金戈铁马的是语文。语文, 所有学科中最有人情味的学科,是我们的母语,是我们最重要的一门学科。语文她也是学科中的伟丈夫,带我们去傲视天下。
一杯酒,一首诗,一幅画,一杯茶,哪样不是语文?只可惜,现在真正爱文学的不多了,而博大精深的文化知识也不多了。楼兰,古时一个非常美丽的地方,可现在呢?唉!真让人痛心啊!
语文是真诚而哲理,是美丽而善良,是正义与宽恕。让我们一起拥抱语文吧!拥抱真善美!一起来填满心中的空虚吧!
我站在长倩,望着天空中那一轮皓洁的月亮,月光照耀千里,真是静影沉璧。晚风吹来,树木发出“沙沙”的声音,花儿也随风摇曳,香气一传千里。我看向手中的书,心想:语文啊!我已放不下你了,该怎么办呢?你是我心中的净土,是沙漠中的清泉,是滋润春天的雨露,是冬日的眼光,是我心灵的依靠。
一阵书香,满室书卷气,真是墨香飘万里啊!窗前我与语文同行,我与快乐同行,我与智慧同行!语文啊!我与你同行!
是什么,如深邃的夜空,我们所能见到的只是小小的方寸?是什么,似无垠的大海,我们所能采撷的只是几朵浪花?……是语文,语文以其“魔力”创造着神话,传播着知识,人类不可没有语文,世界不可没有语文。可以说:交流因语文而精彩,世界因语文而美丽。
小时候,我对身边的一切都感到很新鲜,学一点知识就爱卖弄。那天,我和妈妈一起在外公家吃晚饭,电视上突然打出了这样一条标语:请勿闯红灯。天晓得,我哪来的勇气,居然大声读道:请勿马红灯!大家先一愣,接着哄堂大笑。我丈二的和尚摸不着脑袋,好一会儿才明白原来是孤陋寡闻的我把“闯”读成了“马”!真没想到,字读半边让我尴尬不已。从那以后,我下定决心要学好语文,我要做一个满腹经纶的人。
后来,我上学了。第一次听到老师用标准的普通话和我们交谈,第一次看到老师在黑板上写下遒劲有力,方方正正的汉字,我的心中涌起一种莫名的兴奋,这时我明白了,老师是在讲述、在描绘那奇妙的:语文。我那样惊叹汉字的神奇。从那时起,我对我语文就有了一种说不出的喜爱。一个个整整齐齐的方块字,一篇篇工整的字体连成的文章,一本本有趣的文章连成的书总让我如痴如醉,于是,一代代大师的形象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而跃然纸上,我感动于郑板桥的“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我敬佩于文天祥对宋朝的赤胆忠心“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语文真实的文字让我看到了历史的兴衰,深切感受其中人物的悲欢离合.虽然我很少涉足山山水水,但是一段段优美的文字将祖国的大好山河栩栩如生地展现在我面前,使我有身临其境的感受。我爱语文,语文使我越过时空,跨过地域,看到了更为广阔的世界……
我爱语文,它伴随着我一点一滴的成长。从牙牙学语到会遣词造句,既而能写出一篇令我满意的文章。这一点点的进步,总会让我欣喜不已。儿时的我尝试着写一篇篇日记,用稚嫩的手握着笔,汉字里夹着拼音记录下幼小的我一串串心声,短短几行却是我成长的足迹。现在,已步入六年级的我每每翻阅着孩提时代的故事,总会感慨万千。到了三、四年级,语文对我来说,越来越重要,阅读能力领悟能力,写作能力……样样离不开语文。读题需要语文,交流需要语文……生活无处无语文。不知不觉,在这样的潜移默化中,语文已在我心中占据了重要位置。五、六年级更是不言而喻。在我人生的乐章里,语文是闪动的,最美的音符,她为我带来的太多太多……
成长之路,充满了酸甜苦辣,喜怒哀乐。在曲折漫长的生命旅途中,无论如何,语文总是一束温暖的光,不断照耀着我昂首行进在大路上。每当有习作被老师作为佳作评讲时,我感谢语文,因为有了语文,我的学习生活变得精彩;每当我在作文竞赛中获奖,同学们向我投来羡慕的目光时,我感谢语文,语文给了我施展才华的天地,给了我放飞梦想的空间……
语文学习,让人逐渐形成了一种气质,是由内而外的,它会浸透在你的身体里,飘撒到你的周围。语文,让我在知识的世界里流连、陶醉。噢,语文伴我飞翔!
---------------------------
语文是奇妙的,它从文字开始,到语言、阅读、写作等等,它是你学好各个学科的基础,不管是学习、生活,还是工作,你都离不开它,它与你密切联系,息息相关。
当我们尚在襁褓中时,父母就用他们轻柔的话语,温馨的祝福,让我们感受到了爱,这正是我们最初接触到的“语文”教育;长大些,开始从大人那里“呀呀”学语,在长辈的潜移默化下,我们知道了怎样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意愿,表达自己的情感;所以当我们进入学校后,开始真正接触语文这门课程时,我们早已经在生活中积累了许多的语文知识。
老师教我们识字开始,到我们能够基本独立阅读为止,我们从书里获得的不仅仅是知识,更多的是明白了什么是生活的是非曲直,什么是社会的真善美。在我们的心里便有了一把衡量自己,衡量他人、衡量社会的尺子,此中语文所给予我们的,可谓功不可没。因为有了语文这个重要的工具,你才可以从阅读中,从生活中体会到学习乃至做人的乐趣,从中你更能够体会到学习语文给你带来的种种好处。
因为从小喜欢语文的缘故,自然地与书结下了不解之缘。小时候看书,经常被书中主人公的喜,怒,哀,乐所牵动。记得读《安徒生童话选》时,因为喜欢白雪公主的美丽,七个小矮人的善良,因此常常为他们最终获得幸福而欣喜,也因此厌恶皇后的恶毒,为她所得到的惩罚而欣慰。我也曾唏嘘于《海的女儿》中美人鱼为爱而承受的痛苦,为她无私的爱而感动……
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及感悟力的提高,读书时更多的是从书中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感悟到人情的真谛。读朱自清的《背影》,被文章中那份浓浓的,深深情的父爱所感动,体会到父母也许不曾用什么华丽的语言来表达他们的爱,但他们朴实无华的行动都时刻在证明他们无私的爱。读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惊异于作者笔下的狐仙个个美丽、善良、灵动,她们的身上被赋予了许多美丽的品质,在她们面前,你不得不感叹人类自身的劣根性,对己自叹不如,而那“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更是让我津津乐道,回味无穷。
人到中年,更能感受到,语文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它是一面明晰的镜子,能够折射出迷似的人心,丰富的情感,它能帮助你去了解纷繁芜杂的世界的本质和真谛。亲近它,借助语言与书本知识的力量,能够使你心底清明,从而使你在书的海洋里,可以自由跨越时空的长河,与古今中外的名人,智者倾心交流,知无穷,去浮躁,弃粗俗,趋儒雅,使男子更潇洒,女子更添风韵。赏古文,品唐诗,读老舍,思鲁迅,学冰心,认识高尔基、海涅……唐代的环佩,宋代的衣裙,战马的嘶吼,智者的幽默,异邦的风情……都会在字里行间轻灵飞动,读去,仿佛听到幽远的天籁,看到了水乡的姿影,其中既有苏东坡“左牵黄,右擎苍,老夫聊发少年狂”的豪放不羁,也有李清照“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清丽婉约,此时你不禁会折服于文人的字字珠玑,为后人留下这些千古美文,留下睿智与希望。
学习语文最大的好处,就是让我结识了书这位好朋友,它曾伴随着我一路成长起来,而且永远会让我的思想日趋成熟,心灵日趋纯净。当人间的繁华与我擦肩而过,当权势的倾扎在世间上演,我却能因此挣脱世俗与困惑,保持内心的清明,我感恩于语文!
山林里的石头缝里汩汩冒着水,我涉水而上,看着它渐渐壮大。我一直在找寻,找寻了很久,找寻一个答案:它是什么?—— 题记
“春流泪洇了桃花的嫣然,空气中泥土松动。风是会微笑的,稻草人会因为没有心跳而忧愁。秋麦散发阳光气味的甜蜜成熟。记忆或许是个放满纸条的方形盒子,寄放在脑袋上……”小时候的我喜爱这样安静地幻想文字的美丽,母亲的童话,老师的课文,叮咚叮咚绘出一幅幅画面,涂鸦着幼时的懵懂。
那时候,语文是一条清浅活泼的小溪,而我是嬉水的孩子,偶尔沉浸在纯净奇妙的文字中。
涉水而上,看得见:唐诗宋词的轻吟浅唱,明清散文的午后弹词,现代文学的交响激越。文学是富丽堂皇的宫殿,而我是门口张望的少年,惊讶于它的万千色彩。朴素清丽的白色,热烈奔放的红色,华丽奢侈的金色……飞舞的色彩让我按捺不住地想要吟诵它,唯有吟诵,才能尽情享受文字在口齿间落英缤纷的感觉。读着读着,自己就变成了书中的人儿,快乐着它的快乐,忧伤着它的忧伤,我会为黛玉葬花而感伤落泪;会为苏子唱大江东去而慷慨激昂;也会着迷于鲁迅先生匕首一样的杂文,感受先生思想的光辉,敬佩他直面人生的至真至诚、毫不讳饰的怨怒愤激和一个“人间挚爱者”的悲悯情怀。
那时候的语文已成长为一条波澜壮阔的大河,而我是沉思的少年,沿着水边迫切地想走完它壮美的历程。
很久很久以后,我才明白语文是一片深沉无垠的大海,是生活。当被朋友误解,没有倾诉的知己时,你会想起“寂寞沙洲冷”的苍凉;而当走出生活的低谷,看到彩虹般的微笑时,你会记起“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妙境;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己,当你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时,你会领会到“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
这时候的语文已不是薄薄的书,它还有很多闪光的思想,人生的智慧,它就像生活中的良师益友,带给我希望与光明。
我和语文就像追逐的涉水者和山林的溪涧。这是一种成长的疼痛与生活的奔流不息相结合的感受,是蝶破蛹而出的经历。语文给予我智慧,教会我做人,更让我明白生活的美丽和丰富。
找了几篇,希望能帮到你,个人认为第一篇不错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好天气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称为“端阳节”。我精心为你整理了端午节散文作文,希望对你有所借鉴作用哟。
我恨粽子,由于它曾差点把我噎死!小时候,粽子只有在端午节前后几天才能吃到。粽子的花色也单调,大多都是纯糯米和碱水糯米做的,如果在米中能搁上几粒豆子,那熬煮出来的粽子就称得上是粽子中的“上品”了。
启蒙5年连拼音都没学会,我就乘坐“教育闹革命”的时代列车来到了离家十多公里外的公社中学,成了一名寄宿制初中生。学工、学农、学军再加大批判,成了咱们那一代学子的几乎全部的教学内容。乡村中学,学工无厂,学军无营,只好学农了,每天半读半农开荒种地。咱们学校的老师应该算是“作业承包”的鼻祖,全国人民在吃大锅饭的时候,老师们就懂得按人分派劳动量,完成的早走,完不成的即使日薄西山你也别想回校。十三、四岁正长个,有限的粮食定量本来就填不饱肚子,再加之超强度的体力劳动,同学们无一例外面黄肌瘦。男的都是豆芽菜,女的全是平板胸。
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它可不管人世间的风雷激荡,该来还是照样来。天仅一算,人有十算。学校把星期六的课程调到了星期五,让寄宿生下午回家拿菜和回去过端午夜。但星期天却取消休假要突击开荒。同学们想到家里能放量吃的粽子无不欢欣雀跃,全无心思理会星期天那即将到来的劳作艰辛。我因上几天劳动时被荆棘刺伤的脚底板正在化脓,自然无法完成那二十多里山路的跋涉,只好托要好的同学帮忙带菜。
第二天一大早,同学们犹如归巢的鸟儿吱吱喳喳地返校了。母亲托同学带来了10只粽子,我手掐着那绿色粽叶下瓷实的糯米团,肚里的馋虫如犬奔狼突似地腾跃,涎水也涌满了一口腔,我太想一口把这10只粽子全吞下去,以填塞我那总是半饥不饱的肚腹。
少时,我过了春节盼端午,端午之后盼中秋。由于只有在这几个传统节日里,我才能饱饱地吃上两顿净米饭和平日难得一见的荤腥。我家很穷,房子逼仄,临近节日的前几夜,晚上醒来总会听到父母为节日的花销无着而长吁短叹。即便这样,父母秉着“空时不空节”的古训,东挪西借也要为咱们兄弟姊妹备上一顿平日难得一见的吃食。
母亲患有肺结核,因穷,始终没有正规治疗过,其症状常常是随着天气的变化而时重时轻,母亲性格柔弱但从不轻易接受别人的帮助。端午期间天气时雨时睛,母亲的咯痰声也随之时断时续。每年五月初三天刚蒙蒙亮,母亲都会顶着拂晓的清凉,到禾坪上烧化两捆稻草,小心地用水把稻草灰浸上,然后用抄箕滤了一遍又一遍,把借来的糯米用这稻草灰碱水泡上。包粽子看似简单,实则它不但需要娴熟的技巧还要有足够的臂力才能把粽子包得既好看又瓷实。自母亲患病后,每年五婶都会提前同我母亲商量帮她忙,可母亲都婉言谢绝了。母亲把扎粽子的绳一头绑在竹椅上,包好一个,用双腿蹬住竹椅,再用牙齿咬住绳的另一头,脑袋尽量后仰把绳子拉紧。每包一个粽子她都要“呼哧、呼哧”地喘上好一会,额头上的汗珠层层密密。我朦胧地觉得:母亲是在用她病弱的身躯顽强地负起养育儿女的责任!
课堂上,脑海里除了搁在宿舍里的粽子,我还想起了家乡的赛龙舟。耒水河道上最为陡急的河滩就在我家屋后,“哗哗”的浪击声白天清晰可闻,到了夜晚更如万马奔腾般地喧嚣不已。我自小忱着这滔滔不息的浪声入梦和渐渐长大。每逢端午节,河滩就成了家乡人们赛龙舟的天然竞技场。五月的端午水,使平日狭窄的河道一下子增宽了二三倍,但却丝毫改变不了河滩湍急的天性,二十多位精壮小伙子,在时疾时徐的鼓声锣声的指挥下齐心协力划着龙舟逆水抢滩。平日里七八位纤夫拉一艄空驳船上滩都要小半天,可这插着彩旗的龙舟,在两岸人们的鼓劲和欢呼声中不消一会就能冲过险滩。最精彩的还是四五只龙舟从滩头一齐顺流冲滩,这不仅考验着划船手的体力,更考验着艄公的智慧和技巧。同一滩水,也分急流和缓流,哪只龙舟若抢到了急流肯定能加速前进独占鳌头。这不仅需要艄公能辨水性还要会搬橹,橹一旦搬急,船就会打横,弄不好龙舟也会翻个底朝天,好在划船手都会游泳,即使翻船也是有惊无险。赛龙舟,其实最紧张的还是两岸的观众,家乡有句俗话:“船上急死岸上人”。岸上的一些中年汉子,他们大多都是刚退下来没几年的艄公和划船手,自觉经验丰富,对龙舟的驾驭各有见解,一旦发现自己生产队里的龙舟稍一落后,他们就会在河岸边追着龙舟大喊大叫训斥艄公或某个划船手,而龙舟上的人压根就听不清奔跑的人在说什么,该怎么做还是怎么做,急得这些汉子跺着脚直骂娘。而小媳妇们总是喜欢扎堆在滩下的湾船处,当她们瞧见自己的老公高举桨片欢呼胜利而完全忽略了湿漉漉的短裤里那一跳一跳的“小弟弟”时,脸上都会情不自禁地漾起两片羞赧的红晕。
终于熬完了上午最后一节课,同学们带着咸菜敲着碗去食堂吃饭去了,宿舍里静悄悄的。我剥开粽子,一股稻草灰浸出的碱味和着粽叶的清香扑鼻而来。嘴里吃着粽子,脑海里不由浮现出母亲额头上层层密密的汗珠。为了包这些粽子,不知母亲费了多大的劲?又流了多少虚汗?我多么渴望好好学习出人头地,初中、高中再大学,成为一个作家,赚很多的钱,治好母亲的病,帮父亲……。吃了三个之后,我渐渐觉出了粽子的淡味,在家粽子都是要蘸糖吃的,可学校哪来的糖?我从衣箱里拿出一本残破的长篇小说,打算边看书边吃。这本书无头无尾,破烂的书脊上印着<<苦菜花>>三字,书中讲述的是胶东半岛抗日的故事。那年代这类书都属封、资、修的毒草,见一本焚毁一本,谁看谁犯禁,轻者训斥,重者批斗。我父母都是文盲,家里找不出半片有字的纸。这本书是我堂兄随造反派从人家家里抄家时偷偷昧下的,我从五叔家偷的。对知识的饥渴,使我见书就想读。为这,上学时可没少吃苦头。
书中的很多字我都不认识,遇上不识的字常常是连猜带蒙囫囵吞枣,一本书看完只能懂个大概意思,就这样我也很知足了。正在我吃着粽子,随着书中的主人公驰骋在胶东抗日战场时,猛地有人把书从我膝盖上一把抓了过去,抬头一瞧,天呀,又是学校革命委员会的主任!上个月查寝时,他把缩在被窝里打着电筒偷看<<红岩>>的我逮个正着,勒令我在全校课间操时作了两次检讨,还严厉警告:下次再犯就开除!可恨的粽子此刻正在嗓眼里,我只觉得口里干干的,脑子里一片空白,十四岁的我被强烈的恐惧震慑得全身颤抖,连吞咽都不会了,堵在嗓眼里的粽子噎得我剧烈呛咳,哗啦,把刚吃下去的粽子全都呕了出来。主任看见这样,不知是怕出人命,还是他尚存难得的恻隐之心,把书摔在地下走了。
几十年的岁月,卷走了生命中的无数快乐和忧愁,可这件事却由于常常得见的粽子而深深地烙在了我的心版上。直到现在我也搞不清是真该恨粽子?抑或是其他?
“疏疏数点黄梅雨。殊方又逢重五。”一个流传了两千多年的.民俗节日“端午节”,走过了浩瀚历史的烟云,传承着一种歌唱民族和爱国诗章的文化气息,在风风雨雨的岁月洗涤中,如一道绚丽的彩虹,映照着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
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最早记载于《荆楚岁时记》,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正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天气好的日子,故称五月初五为“端阳节”。端午节还有很多的别名,如“浴兰节”、“女儿节”、“菖蒲节”、“天中节”等,都是和民间习俗有关的一些生活细节而来。
而“端午节”能在泱泱华夏流传至今,最大的因素却是因了一位受人民敬仰的伟大诗人——屈原。他的爱国忧民的情怀,他对祖国的无限忠诚及其“可与日月争光”的巍巍人格与意志,使他成为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丹阳(今湖北秭归)人。他首开新诗体——《楚辞》,后人将其与《诗经》并称“风骚”。“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他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一部部文学瑰宝在源远流长的文化长河中如日月辉映,流光溢彩。在他有限的一生中,他始终以祖国的兴亡、人民的疾苦为念,以楚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为己任。当他的祖国面临灭亡的时候,他悲愤难捱,于农历五月初五自沉汨罗江,以身殉国。“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历代的文人墨客,到了端午节都要写诗作赋,以表达对屈原的缅怀。“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唐代文秀《端午》诗歌让人在节日的扼腕叹息中多了一份怀念。唐代褚朝阳也有“但夸端午节,谁荐屈原祠;把酒时伸奠,汨罗空远而”的诗句,深切地表达了人们对一代爱国诗人的尊敬与纪念。
而民间的纪念活动更加丰富多彩,逐渐形成了一种遍布全国的文化习俗。流传至今的主要有“赛龙舟”,“吃粽子”等纪念活动。楚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死去,于是有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江河荡舟是为龙舟竞渡之起源,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故称“赛龙舟”。而“吃棕子”,则是荆楚之人,在五月五日煮糯米饭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为恐鱼吃掉,故用竹筒盛装糯米饭掷下,以后渐用粽叶包米代替竹筒,演变为现在的每逢端午节“吃棕子”的习俗。“角黍包金,草蒲泛玉,风物依然荆楚。”也。
“赛龙舟”和“吃粽子”,说明了中国人民对屈原的道德观念和人生理想有着高度认同。因此“端午节”也是中华民族表达对优美诗歌、伟大诗人崇高敬意的一个节日。
感时怀古,抚今犹叹!伟大的诗人虽然在行走在遥远的古代,但他的从“小我”走向“大我”的思想及人生理念,他那壮丽辉煌的诗篇,却穿越的时空,以一个浓郁的民族节日的形式,与咱们相连千秋万代。
“慢啭莺喉,轻敲象板,胜读离骚章句。荷香暗度,卧听江头,画船喧叠鼓。”
穿越千古的荷风又吹过屈原故里,田野,麦黄杏熟,河畔,棕叶飘香。一个与诗歌有关的节日——“端午节”,又在疏疏的“黄梅时节家家雨”中向咱们走来。
几段思愁,几段伤,
含泪泣血,祭屈原。
断魂怀伤,话端午,
棕香情浓,拾忧笔。
——文/紫墨青殇
【烟雨思绪,如雾如绡】
独倚在窗前,望着白茫茫的云霄,柔弱的白光迷离了双眸,清风微拂,弥漫着丝丝芳香,飘落了一地的思念,窗棂边缘映着少年模糊的棱角,一股酸意好似要把空洞填满,眼帘泛起了轻雾,视界已看不清窗外的景色。
寂寥的思绪荒凉了这莫名的情愫,窗外迷茫的雾气湿了流年的睫毛,昨晚还依稀掉落成线的雨,未干的路道上仍留有点点积水,湖面荷叶似乎舒展了些许,静卧在荷叶上的水露似在以轻吻的方式问好,柳条末梢垂下的露珠也似在欢呼,鸟儿也叽叽咋咋迎来了这个雨后的清晨。
时光荏苒,在晃眼间,岁月便流失于指缝间了,昨晚小楼又春风,今夕人去楼早空,曾经的场景已不复存在,那个喜欢缅怀的傻小子如今已是默然少年,少了傻傻的笑容,多了冷冷的安静,少了飘荡在村庄的身影,多了寄存在外的思念。
家,家人;故,故乡。简单的字眼却饱含多少游子泪,少许的字眼却记挂多少爱恋,一个熟悉的画面便能引起心中的涟漪,一首儿时的歌谣便能酝酿思念的苦酒。远处的热土,承载着咱们儿时梦,远处的亲人,等待着咱们的归去。
每逢佳节倍思亲,今年又要一人在外过着端午……
【字里行间,粽香浓浓】
一个在外求学的游子,一个异地他乡的少年,飘飘荡荡几年,空气中熟悉的味道便是我的愁绪,字里行间的音符便是我的思念,喜欢游走在文字间,拾取零落的记忆,喜欢徜徉在角落里,回味熟悉的记忆。
又是一年端午,粽子的香味已飘远,残留的点滴,模糊了谁的记忆?湿了谁干涸的夜?或许该放下忙碌的心,静静的在那个角落里重拾熟悉的梦,静静的点着鼠标,视界停滞在散文网,把心定格在粽香浓浓的文章里,闭上眼,回忆儿时的一切,缝补记忆的裂痕。
细细地读着一篇‘万水青山粽是情’,用心感知着那份粽情,分享着若兮姐的暖意,‘心如糯米,越粘越紧。情如粽叶,越煮越香。快乐如射线般,无限延长’是的,延长,延长了回忆的思念,延长了心中的泪水。
看着若兮姐和外婆一同包粽子,荧屏前的文字幻化成了童年的画面,有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叔叔婶婶,还有弟弟,各忙各的,不时抬起头,摆弄自己包的很漂亮的粽子,脸上的笑容似乎在为自己的佳作而满意,爸爸生火,妈妈帮忙,一家人其意浓浓的等待着粽子煮熟。
香味,我闻到了香味,很浓、很浓的粽香……
【思意更浓,干涸无泪】
反复的上下翻动滚轮,文章一次一次的移至首段,一遍又一遍,一边看一边想,一边揣摩一边回忆,曾经的花儿再次盛开,心得到慰藉,喜欢这种感觉,温馨很充实。
下一刻,心被这一篇‘细水长流,翻不完的相思愁’所俘虏,淡墨笔直的文章,那个和我同年同月同一日生的孩子,他总是能织出美丽而令人遐想乱千的文章,‘我没有带走一片风景,我只是携着故乡的真情,紧紧捧在怀中久久凝视着’是的,凝视着,凝视着岁月的流失,凝视着青春的逝去。
‘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情’,在这城市中,没有故乡的静谧,没有故乡的黑夜,喧嚣的街市,密麻的人流,嘈杂的夜景。抬头,夜空是泛红了,心是凉的,于是便有了那篇‘霓虹灯,红了黑夜的星空’。
感知着淡墨的思意,好想呐喊,故乡的景啊,你可知千里外有人儿在怀念?故乡的人啊,你可知千里外有孩子在想念你?那股思意无处倾诉,那股酸泪肆意搅扰着少年的心绪,如今只有在那个角落静静的独自酌情。
想妹妹了,那个只有几岁的妹妹,我已经很久没回家了……
【含泪泣血,断魂怀伤】
后天便是端午了,江南祭奠屈原的日子,我想那时会有赛龙舟吧。
阵阵鼓声,蛟龙跃江桥。桨叶劈浪,声声鸣千丈。江中水龙,翻腾雀跃起。杆头争彩,岸上人呼啸。
几十条船一同出水,船上的青年们头系红丝巾,铿锵的舞动着手中的浆,挽手插入水中,挑起飞溅的水花,有些船头高翘,船尾潜入水中,船上的人齐声用劲,急浪好似龙嘴里吐纳的雾气,如吞云吐雨般。
这样的状景,不知江畔的人看到没?那个发出‘何灵魂之信直兮,人之心不与吾心同’的人,那个浅吟‘心郁郁之忧思兮,独永叹乎增伤’的人,多少年过去,多少次祭忌,你已不再是一人,你有咱们,有所有的人。
用怨愤、忧愁而著的《离骚》,融进了你的嗟叹,你的悲情,你的离忧。断肠寸断,咱们都知晓,咱们都跨越了历史的时空,共同经历了那些流放,共同幻想了那些曙光,共同感到了救国无望。
路漫漫,有咱们同你一起求索!
心如糯米,越粘越紧。
情如粽叶,越煮越香。
快乐如射线般,无限延长。
——文婵若兮
冬去了春来,春去了夏来,转眼间,此年的端午节也即将在缕缕粽香间清晰开来。
站在早晨清新的阳光里,感觉丝丝温馨,恬静美好。走在流马人喧哗的大街上,风中淡淡的粽香扑鼻而来,深呼吸,任粽香飘进五脏六腑,打消购买的念头。看,转角处,一群群年长的人儿正在精挑细选上等糯米,声调不一的讨价还价声却成了小城最欢快最活波的晨间交响曲,感觉那么真挚,那么动听。
走进超市,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设计独特,色彩鲜明醒目的宣传语。进入购物区,其次,让人眼前一亮的是那形态各异,口味多样,包装极其精致来自五湖四海风味独特的粽子,让人尽饱眼福。
尽管眼前这粽子千般好,万般美,毫无疑问会吸引无数人的眼球,必定会激起不少顾客强烈购买的欲望。但在我心里,却远远比不上我外婆包裹的爱心粽子。
往常的端午节都是在学校与老师同学们一起度过的,虽然外卖的粽子口味也不差,但是对外婆精心包裹的粽子还是怀深着一种特殊的感情。只要我放假回家,嘴馋了,不论什么时候,外婆总是毫不犹豫笑眯眯地满口答应,转身就走进厨房去准备包裹粽子的材料。此刻,我觉得我是全世界最幸福的宠儿。
接下来,外婆就坐在藤椅上一边筛选着糯米,而我就蹲在外婆身旁一边刷洗着粽叶。我的任务完成后,我就安静地坐在藤椅上,看着外婆以极其娴熟麻利的动作清洗糯米,搓小豆,细切腊肉,又以其灵巧的双手一边擦去粽叶上多余的水分,一边将糯米小心翼翼地递进粽叶口,然后,将这些零散的粽子捆扎。最后,放入锅内蒸煮。如果不是亲眼所见这些繁琐细致的程序,我是不会明白原来包裹一个小小的粽子竟然要花费这么多的时间心思精力。此刻,对外婆这种耐心细心贴心式的举动,不禁使我的钦佩之感不由而生,让我感动的无言。
望着墙上的钟表,细数着自己在庭院踱步的步伐,迫不及待地等候着粽子出锅的那一刻。迈进厨房,看着这满屋氤氲的雾气,闻着那浓浓的粽香,有一种强烈揭锅,一尝为快的冲动。但,最终,我还是遵守了那句“心急吃不了热豆腐”良言。
过了几分钟,粽子终于蒸熟了。于是,我就迫不及待地揭开那还正冒热气的粽叶,用筷子将粽子一分为二,看着那金灿灿流油的腊肉,饱满剔透的赤豆,让人垂涎三尺。于是,忍不住细细咬上一口,滑滑嫩嫩的,不油不腻,而且富有嚼劲。但是,外婆总是在旁边笑着温柔提醒着我“当心烫手,当心烫手”。我总是天真的回答道:“就算是烫着了,我也是幸福至极,快乐无比的”,外婆浅笑无语,只是满眼疼爱的望着我抚摸着我的脑袋。
每当走在回家的路上,手里提着外婆给我包裹的爱心粽子,心里感觉沉甸甸的,我明白这小小的粽子里面包含了多少关爱,多少汗水,多少祝愿,多少温暖。这么多年以来,外婆总是无怨无悔,任劳任怨地默默付出着,劳累一个人承受着。不管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地方,有好吃的,好玩的,外婆总是在第一时间想到要留给咱们,打电话告诉咱们。不管什么天气,不论什么季节,外婆依然坚持着给远在千里之外的咱们千叮咛万嘱咐,叮嘱咱们要:“好好照顾自己,天冷要记得加衣,晚上要盖好被子,不要着凉了。也许,咱们若安好,便是她的晴天。”每当回忆起外婆的音容相貌,一言一行,心里总是暖暖的,甜甜的,对她的思念越发浓烈。不管在校内校外,只要听到室友们赞扬起她们外婆时,我的脑海播放的满是外婆慈爱辛劳的画面,让我不禁潸然泪下,我想,亲情总是无须解释的,思念总是无需理由的。
如今,咱们正一天天悄悄成长,而外婆却在渐渐日益变老。多希望时光可以止步,多希望外婆可以享享清福,多习惯外婆家的独特粽香味,又多么害怕某天外婆的突然离开。或许,是我多虑了,也许,只要咱们大家都欢乐的笑着,开心的活着,幸福的过着,这就是对外婆最好的奖励。
只要一想到每年都可以尝到外婆亲手包裹的粽子,我总是很得意,很甜蜜,很开心。此刻,我什么也不愿多想,什么也不愿多看,只是一心一意地期盼端午节的到来。这样,咱们又可以重拾那欢聚一堂的喜悦,共享那温馨美好的时刻。
其实,生活又何尝不是如此,只要你善于发掘,善于体会,懂得珍惜,懂得铭记,时常都怀抱着一颗感恩的心,看看吧,何处不闪耀着平凡的美丽,何处不流动着真爱真情。
在这端午即将来临之际,若兮提前祝愿大家端午节快乐,平安健康永一生。但愿万水千山粽是情,心如糯米般越粘越紧,情亦如粽叶般越煮越香,快乐犹如那射线般,无限延长。
很多年没有过端午节了,那天和一些朋友聊天说起如何过这个节日,大家一致的说法是去超市买几个粽子,懒一点的干脆连粽子也不吃了。3天的假期,我打算拿出一天来去野外,看看能不能找到艾蒿和菖蒲,能不能找回少年时关于端午的快乐记忆……
自从进入城市之后,端午节便在生活中淡去了。是的,城市的单元房有着坚固的防盗门,很难将艾蒿插上去,城市里也没有足够的湿地,用来大片大片地生长菖蒲。我能想到的和端午节有关的童年记忆是:在这一天到来之前,奶奶便会从田野里采来一大抱艾蒿,插在院门的两边———院门是土垒起来的,门顶苫着一层厚厚的麦草。奶奶还会将那些艾蒿分发给各家的小孩子,让拿回家去插在自家门上。
青青的艾蒿闻上去散发着清香,清香里有一些苦味,传说它有驱毒辟邪的作用,所以童年时每次进家门之前都要看它一眼,心里会踏实很多。插在院门两边的艾蒿经历了夏天的雨水、秋日的骄阳和冬天冰雪的洗礼,一点点干枯了,直到第二年端午的到来,奶奶再搬来板凳踩在上面,用青青的艾蒿将那些枯艾蒿替换下来。艾蒿和春联一样,都是农村院门上一年四季都在的标志性物品,它们的新老更迭,是农业文明的最好见证。
菖蒲是农村最容易见到的植物,它们生长在野外最不受人待见的废水塘里,有着旺盛的生命力。端午的时候,菖蒲也到了它的成年期,无数的野鸟藏身在它的深处,孩子们只敢在水塘的边缘,用镰刀收割掉它们的果实———被咱们称作为“蒲棒”的东西。蒲棒大约有火腿肠那样粗细,小孩子们拿着它玩打架的游戏,敲到头上,软绵绵的,一点也不疼。晒干的蒲棒浇上点汽油后,可以举着在夜里穿行,于是,端午节前后的那些个乡村夜晚,四处都有星星点点的灯火。
有的地方会用艾草做成荷包,荷包是自己动手在布上绣了花后做成的,里面包裹着的除了艾草之外,还有其他一些不知名的植物,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闻上去香香的。我没得到过这样的礼物,但我从脑海里打捞出来这样一个记忆:我奶奶曾经用从蒲棒摘下来晒干的“羽毛”,给我做成了一个香喷喷的枕头,那个枕头又大又软,枕在上面可以闻到太阳的香气,不,不止是太阳的,还有鲜花、露水、昆虫、风等等自然界的天然之香。枕在这个枕头上,我像睡在天地之间的一个由云朵制造的襁褓里。
很多年后,我在城市里为端午节写下来一首诗。具体的句子忘记了,大约是写这样一件事情:端午节到了,男人在家里劈柴生火,女人带着孩子去赶集买荷叶和米,天快黄昏了,炊烟袅袅生起,男人不断向院子外面张望,担心女人和孩子迷了路。在意象里,这是多么美的一个场景啊。这些年端午节的没落,可能就是缺乏了这种浪漫的氛围和想象。平民心目中的端午,并不是专为纪念某人、强调某种情感而设立的,它需要有实实在在的行为,才会变得有意义。买来荷叶或者竹子叶,亲手包几只粽子吧,这是工业社会的端午节最简单也最容易实现的浪漫了。
高中语文合集百度网盘下载
链接:
提取码:1234
简介:高中语文优质资料下载,包括:试题试卷、课件、教材、视频、各大名师网校合集。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好天气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称为“端阳节”。我精心为你整理了端午节散文作文,希望对你有所借鉴作用哟。
我恨粽子,由于它曾差点把我噎死!小时候,粽子只有在端午节前后几天才能吃到。粽子的花色也单调,大多都是纯糯米和碱水糯米做的,如果在米中能搁上几粒豆子,那熬煮出来的粽子就称得上是粽子中的“上品”了。
启蒙5年连拼音都没学会,我就乘坐“教育闹革命”的时代列车来到了离家十多公里外的公社中学,成了一名寄宿制初中生。学工、学农、学军再加大批判,成了咱们那一代学子的几乎全部的教学内容。乡村中学,学工无厂,学军无营,只好学农了,每天半读半农开荒种地。咱们学校的老师应该算是“作业承包”的鼻祖,全国人民在吃大锅饭的时候,老师们就懂得按人分派劳动量,完成的早走,完不成的即使日薄西山你也别想回校。十三、四岁正长个,有限的粮食定量本来就填不饱肚子,再加之超强度的体力劳动,同学们无一例外面黄肌瘦。男的都是豆芽菜,女的全是平板胸。
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它可不管人世间的风雷激荡,该来还是照样来。天仅一算,人有十算。学校把星期六的课程调到了星期五,让寄宿生下午回家拿菜和回去过端午夜。但星期天却取消休假要突击开荒。同学们想到家里能放量吃的粽子无不欢欣雀跃,全无心思理会星期天那即将到来的劳作艰辛。我因上几天劳动时被荆棘刺伤的脚底板正在化脓,自然无法完成那二十多里山路的跋涉,只好托要好的同学帮忙带菜。
第二天一大早,同学们犹如归巢的鸟儿吱吱喳喳地返校了。母亲托同学带来了10只粽子,我手掐着那绿色粽叶下瓷实的糯米团,肚里的馋虫如犬奔狼突似地腾跃,涎水也涌满了一口腔,我太想一口把这10只粽子全吞下去,以填塞我那总是半饥不饱的肚腹。
少时,我过了春节盼端午,端午之后盼中秋。由于只有在这几个传统节日里,我才能饱饱地吃上两顿净米饭和平日难得一见的荤腥。我家很穷,房子逼仄,临近节日的前几夜,晚上醒来总会听到父母为节日的花销无着而长吁短叹。即便这样,父母秉着“空时不空节”的古训,东挪西借也要为咱们兄弟姊妹备上一顿平日难得一见的吃食。
母亲患有肺结核,因穷,始终没有正规治疗过,其症状常常是随着天气的变化而时重时轻,母亲性格柔弱但从不轻易接受别人的帮助。端午期间天气时雨时睛,母亲的咯痰声也随之时断时续。每年五月初三天刚蒙蒙亮,母亲都会顶着拂晓的清凉,到禾坪上烧化两捆稻草,小心地用水把稻草灰浸上,然后用抄箕滤了一遍又一遍,把借来的糯米用这稻草灰碱水泡上。包粽子看似简单,实则它不但需要娴熟的技巧还要有足够的臂力才能把粽子包得既好看又瓷实。自母亲患病后,每年五婶都会提前同我母亲商量帮她忙,可母亲都婉言谢绝了。母亲把扎粽子的绳一头绑在竹椅上,包好一个,用双腿蹬住竹椅,再用牙齿咬住绳的另一头,脑袋尽量后仰把绳子拉紧。每包一个粽子她都要“呼哧、呼哧”地喘上好一会,额头上的汗珠层层密密。我朦胧地觉得:母亲是在用她病弱的身躯顽强地负起养育儿女的责任!
课堂上,脑海里除了搁在宿舍里的粽子,我还想起了家乡的赛龙舟。耒水河道上最为陡急的河滩就在我家屋后,“哗哗”的浪击声白天清晰可闻,到了夜晚更如万马奔腾般地喧嚣不已。我自小忱着这滔滔不息的浪声入梦和渐渐长大。每逢端午节,河滩就成了家乡人们赛龙舟的天然竞技场。五月的端午水,使平日狭窄的河道一下子增宽了二三倍,但却丝毫改变不了河滩湍急的天性,二十多位精壮小伙子,在时疾时徐的鼓声锣声的指挥下齐心协力划着龙舟逆水抢滩。平日里七八位纤夫拉一艄空驳船上滩都要小半天,可这插着彩旗的龙舟,在两岸人们的鼓劲和欢呼声中不消一会就能冲过险滩。最精彩的还是四五只龙舟从滩头一齐顺流冲滩,这不仅考验着划船手的体力,更考验着艄公的智慧和技巧。同一滩水,也分急流和缓流,哪只龙舟若抢到了急流肯定能加速前进独占鳌头。这不仅需要艄公能辨水性还要会搬橹,橹一旦搬急,船就会打横,弄不好龙舟也会翻个底朝天,好在划船手都会游泳,即使翻船也是有惊无险。赛龙舟,其实最紧张的还是两岸的观众,家乡有句俗话:“船上急死岸上人”。岸上的一些中年汉子,他们大多都是刚退下来没几年的艄公和划船手,自觉经验丰富,对龙舟的驾驭各有见解,一旦发现自己生产队里的龙舟稍一落后,他们就会在河岸边追着龙舟大喊大叫训斥艄公或某个划船手,而龙舟上的人压根就听不清奔跑的人在说什么,该怎么做还是怎么做,急得这些汉子跺着脚直骂娘。而小媳妇们总是喜欢扎堆在滩下的湾船处,当她们瞧见自己的老公高举桨片欢呼胜利而完全忽略了湿漉漉的短裤里那一跳一跳的“小弟弟”时,脸上都会情不自禁地漾起两片羞赧的红晕。
终于熬完了上午最后一节课,同学们带着咸菜敲着碗去食堂吃饭去了,宿舍里静悄悄的。我剥开粽子,一股稻草灰浸出的碱味和着粽叶的清香扑鼻而来。嘴里吃着粽子,脑海里不由浮现出母亲额头上层层密密的汗珠。为了包这些粽子,不知母亲费了多大的劲?又流了多少虚汗?我多么渴望好好学习出人头地,初中、高中再大学,成为一个作家,赚很多的钱,治好母亲的病,帮父亲……。吃了三个之后,我渐渐觉出了粽子的淡味,在家粽子都是要蘸糖吃的,可学校哪来的糖?我从衣箱里拿出一本残破的长篇小说,打算边看书边吃。这本书无头无尾,破烂的书脊上印着<<苦菜花>>三字,书中讲述的是胶东半岛抗日的故事。那年代这类书都属封、资、修的毒草,见一本焚毁一本,谁看谁犯禁,轻者训斥,重者批斗。我父母都是文盲,家里找不出半片有字的纸。这本书是我堂兄随造反派从人家家里抄家时偷偷昧下的,我从五叔家偷的。对知识的饥渴,使我见书就想读。为这,上学时可没少吃苦头。
书中的很多字我都不认识,遇上不识的字常常是连猜带蒙囫囵吞枣,一本书看完只能懂个大概意思,就这样我也很知足了。正在我吃着粽子,随着书中的主人公驰骋在胶东抗日战场时,猛地有人把书从我膝盖上一把抓了过去,抬头一瞧,天呀,又是学校革命委员会的主任!上个月查寝时,他把缩在被窝里打着电筒偷看<<红岩>>的我逮个正着,勒令我在全校课间操时作了两次检讨,还严厉警告:下次再犯就开除!可恨的粽子此刻正在嗓眼里,我只觉得口里干干的,脑子里一片空白,十四岁的我被强烈的恐惧震慑得全身颤抖,连吞咽都不会了,堵在嗓眼里的粽子噎得我剧烈呛咳,哗啦,把刚吃下去的粽子全都呕了出来。主任看见这样,不知是怕出人命,还是他尚存难得的恻隐之心,把书摔在地下走了。
几十年的岁月,卷走了生命中的无数快乐和忧愁,可这件事却由于常常得见的粽子而深深地烙在了我的心版上。直到现在我也搞不清是真该恨粽子?抑或是其他?
“疏疏数点黄梅雨。殊方又逢重五。”一个流传了两千多年的.民俗节日“端午节”,走过了浩瀚历史的烟云,传承着一种歌唱民族和爱国诗章的文化气息,在风风雨雨的岁月洗涤中,如一道绚丽的彩虹,映照着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
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最早记载于《荆楚岁时记》,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正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天气好的日子,故称五月初五为“端阳节”。端午节还有很多的别名,如“浴兰节”、“女儿节”、“菖蒲节”、“天中节”等,都是和民间习俗有关的一些生活细节而来。
而“端午节”能在泱泱华夏流传至今,最大的因素却是因了一位受人民敬仰的伟大诗人——屈原。他的爱国忧民的情怀,他对祖国的无限忠诚及其“可与日月争光”的巍巍人格与意志,使他成为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丹阳(今湖北秭归)人。他首开新诗体——《楚辞》,后人将其与《诗经》并称“风骚”。“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他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一部部文学瑰宝在源远流长的文化长河中如日月辉映,流光溢彩。在他有限的一生中,他始终以祖国的兴亡、人民的疾苦为念,以楚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为己任。当他的祖国面临灭亡的时候,他悲愤难捱,于农历五月初五自沉汨罗江,以身殉国。“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历代的文人墨客,到了端午节都要写诗作赋,以表达对屈原的缅怀。“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唐代文秀《端午》诗歌让人在节日的扼腕叹息中多了一份怀念。唐代褚朝阳也有“但夸端午节,谁荐屈原祠;把酒时伸奠,汨罗空远而”的诗句,深切地表达了人们对一代爱国诗人的尊敬与纪念。
而民间的纪念活动更加丰富多彩,逐渐形成了一种遍布全国的文化习俗。流传至今的主要有“赛龙舟”,“吃粽子”等纪念活动。楚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死去,于是有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江河荡舟是为龙舟竞渡之起源,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故称“赛龙舟”。而“吃棕子”,则是荆楚之人,在五月五日煮糯米饭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为恐鱼吃掉,故用竹筒盛装糯米饭掷下,以后渐用粽叶包米代替竹筒,演变为现在的每逢端午节“吃棕子”的习俗。“角黍包金,草蒲泛玉,风物依然荆楚。”也。
“赛龙舟”和“吃粽子”,说明了中国人民对屈原的道德观念和人生理想有着高度认同。因此“端午节”也是中华民族表达对优美诗歌、伟大诗人崇高敬意的一个节日。
感时怀古,抚今犹叹!伟大的诗人虽然在行走在遥远的古代,但他的从“小我”走向“大我”的思想及人生理念,他那壮丽辉煌的诗篇,却穿越的时空,以一个浓郁的民族节日的形式,与咱们相连千秋万代。
“慢啭莺喉,轻敲象板,胜读离骚章句。荷香暗度,卧听江头,画船喧叠鼓。”
穿越千古的荷风又吹过屈原故里,田野,麦黄杏熟,河畔,棕叶飘香。一个与诗歌有关的节日——“端午节”,又在疏疏的“黄梅时节家家雨”中向咱们走来。
几段思愁,几段伤,
含泪泣血,祭屈原。
断魂怀伤,话端午,
棕香情浓,拾忧笔。
——文/紫墨青殇
【烟雨思绪,如雾如绡】
独倚在窗前,望着白茫茫的云霄,柔弱的白光迷离了双眸,清风微拂,弥漫着丝丝芳香,飘落了一地的思念,窗棂边缘映着少年模糊的棱角,一股酸意好似要把空洞填满,眼帘泛起了轻雾,视界已看不清窗外的景色。
寂寥的思绪荒凉了这莫名的情愫,窗外迷茫的雾气湿了流年的睫毛,昨晚还依稀掉落成线的雨,未干的路道上仍留有点点积水,湖面荷叶似乎舒展了些许,静卧在荷叶上的水露似在以轻吻的方式问好,柳条末梢垂下的露珠也似在欢呼,鸟儿也叽叽咋咋迎来了这个雨后的清晨。
时光荏苒,在晃眼间,岁月便流失于指缝间了,昨晚小楼又春风,今夕人去楼早空,曾经的场景已不复存在,那个喜欢缅怀的傻小子如今已是默然少年,少了傻傻的笑容,多了冷冷的安静,少了飘荡在村庄的身影,多了寄存在外的思念。
家,家人;故,故乡。简单的字眼却饱含多少游子泪,少许的字眼却记挂多少爱恋,一个熟悉的画面便能引起心中的涟漪,一首儿时的歌谣便能酝酿思念的苦酒。远处的热土,承载着咱们儿时梦,远处的亲人,等待着咱们的归去。
每逢佳节倍思亲,今年又要一人在外过着端午……
【字里行间,粽香浓浓】
一个在外求学的游子,一个异地他乡的少年,飘飘荡荡几年,空气中熟悉的味道便是我的愁绪,字里行间的音符便是我的思念,喜欢游走在文字间,拾取零落的记忆,喜欢徜徉在角落里,回味熟悉的记忆。
又是一年端午,粽子的香味已飘远,残留的点滴,模糊了谁的记忆?湿了谁干涸的夜?或许该放下忙碌的心,静静的在那个角落里重拾熟悉的梦,静静的点着鼠标,视界停滞在散文网,把心定格在粽香浓浓的文章里,闭上眼,回忆儿时的一切,缝补记忆的裂痕。
细细地读着一篇‘万水青山粽是情’,用心感知着那份粽情,分享着若兮姐的暖意,‘心如糯米,越粘越紧。情如粽叶,越煮越香。快乐如射线般,无限延长’是的,延长,延长了回忆的思念,延长了心中的泪水。
看着若兮姐和外婆一同包粽子,荧屏前的文字幻化成了童年的画面,有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叔叔婶婶,还有弟弟,各忙各的,不时抬起头,摆弄自己包的很漂亮的粽子,脸上的笑容似乎在为自己的佳作而满意,爸爸生火,妈妈帮忙,一家人其意浓浓的等待着粽子煮熟。
香味,我闻到了香味,很浓、很浓的粽香……
【思意更浓,干涸无泪】
反复的上下翻动滚轮,文章一次一次的移至首段,一遍又一遍,一边看一边想,一边揣摩一边回忆,曾经的花儿再次盛开,心得到慰藉,喜欢这种感觉,温馨很充实。
下一刻,心被这一篇‘细水长流,翻不完的相思愁’所俘虏,淡墨笔直的文章,那个和我同年同月同一日生的孩子,他总是能织出美丽而令人遐想乱千的文章,‘我没有带走一片风景,我只是携着故乡的真情,紧紧捧在怀中久久凝视着’是的,凝视着,凝视着岁月的流失,凝视着青春的逝去。
‘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情’,在这城市中,没有故乡的静谧,没有故乡的黑夜,喧嚣的街市,密麻的人流,嘈杂的夜景。抬头,夜空是泛红了,心是凉的,于是便有了那篇‘霓虹灯,红了黑夜的星空’。
感知着淡墨的思意,好想呐喊,故乡的景啊,你可知千里外有人儿在怀念?故乡的人啊,你可知千里外有孩子在想念你?那股思意无处倾诉,那股酸泪肆意搅扰着少年的心绪,如今只有在那个角落静静的独自酌情。
想妹妹了,那个只有几岁的妹妹,我已经很久没回家了……
【含泪泣血,断魂怀伤】
后天便是端午了,江南祭奠屈原的日子,我想那时会有赛龙舟吧。
阵阵鼓声,蛟龙跃江桥。桨叶劈浪,声声鸣千丈。江中水龙,翻腾雀跃起。杆头争彩,岸上人呼啸。
几十条船一同出水,船上的青年们头系红丝巾,铿锵的舞动着手中的浆,挽手插入水中,挑起飞溅的水花,有些船头高翘,船尾潜入水中,船上的人齐声用劲,急浪好似龙嘴里吐纳的雾气,如吞云吐雨般。
这样的状景,不知江畔的人看到没?那个发出‘何灵魂之信直兮,人之心不与吾心同’的人,那个浅吟‘心郁郁之忧思兮,独永叹乎增伤’的人,多少年过去,多少次祭忌,你已不再是一人,你有咱们,有所有的人。
用怨愤、忧愁而著的《离骚》,融进了你的嗟叹,你的悲情,你的离忧。断肠寸断,咱们都知晓,咱们都跨越了历史的时空,共同经历了那些流放,共同幻想了那些曙光,共同感到了救国无望。
路漫漫,有咱们同你一起求索!
心如糯米,越粘越紧。
情如粽叶,越煮越香。
快乐如射线般,无限延长。
——文婵若兮
冬去了春来,春去了夏来,转眼间,此年的端午节也即将在缕缕粽香间清晰开来。
站在早晨清新的阳光里,感觉丝丝温馨,恬静美好。走在流马人喧哗的大街上,风中淡淡的粽香扑鼻而来,深呼吸,任粽香飘进五脏六腑,打消购买的念头。看,转角处,一群群年长的人儿正在精挑细选上等糯米,声调不一的讨价还价声却成了小城最欢快最活波的晨间交响曲,感觉那么真挚,那么动听。
走进超市,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设计独特,色彩鲜明醒目的宣传语。进入购物区,其次,让人眼前一亮的是那形态各异,口味多样,包装极其精致来自五湖四海风味独特的粽子,让人尽饱眼福。
尽管眼前这粽子千般好,万般美,毫无疑问会吸引无数人的眼球,必定会激起不少顾客强烈购买的欲望。但在我心里,却远远比不上我外婆包裹的爱心粽子。
往常的端午节都是在学校与老师同学们一起度过的,虽然外卖的粽子口味也不差,但是对外婆精心包裹的粽子还是怀深着一种特殊的感情。只要我放假回家,嘴馋了,不论什么时候,外婆总是毫不犹豫笑眯眯地满口答应,转身就走进厨房去准备包裹粽子的材料。此刻,我觉得我是全世界最幸福的宠儿。
接下来,外婆就坐在藤椅上一边筛选着糯米,而我就蹲在外婆身旁一边刷洗着粽叶。我的任务完成后,我就安静地坐在藤椅上,看着外婆以极其娴熟麻利的动作清洗糯米,搓小豆,细切腊肉,又以其灵巧的双手一边擦去粽叶上多余的水分,一边将糯米小心翼翼地递进粽叶口,然后,将这些零散的粽子捆扎。最后,放入锅内蒸煮。如果不是亲眼所见这些繁琐细致的程序,我是不会明白原来包裹一个小小的粽子竟然要花费这么多的时间心思精力。此刻,对外婆这种耐心细心贴心式的举动,不禁使我的钦佩之感不由而生,让我感动的无言。
望着墙上的钟表,细数着自己在庭院踱步的步伐,迫不及待地等候着粽子出锅的那一刻。迈进厨房,看着这满屋氤氲的雾气,闻着那浓浓的粽香,有一种强烈揭锅,一尝为快的冲动。但,最终,我还是遵守了那句“心急吃不了热豆腐”良言。
过了几分钟,粽子终于蒸熟了。于是,我就迫不及待地揭开那还正冒热气的粽叶,用筷子将粽子一分为二,看着那金灿灿流油的腊肉,饱满剔透的赤豆,让人垂涎三尺。于是,忍不住细细咬上一口,滑滑嫩嫩的,不油不腻,而且富有嚼劲。但是,外婆总是在旁边笑着温柔提醒着我“当心烫手,当心烫手”。我总是天真的回答道:“就算是烫着了,我也是幸福至极,快乐无比的”,外婆浅笑无语,只是满眼疼爱的望着我抚摸着我的脑袋。
每当走在回家的路上,手里提着外婆给我包裹的爱心粽子,心里感觉沉甸甸的,我明白这小小的粽子里面包含了多少关爱,多少汗水,多少祝愿,多少温暖。这么多年以来,外婆总是无怨无悔,任劳任怨地默默付出着,劳累一个人承受着。不管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地方,有好吃的,好玩的,外婆总是在第一时间想到要留给咱们,打电话告诉咱们。不管什么天气,不论什么季节,外婆依然坚持着给远在千里之外的咱们千叮咛万嘱咐,叮嘱咱们要:“好好照顾自己,天冷要记得加衣,晚上要盖好被子,不要着凉了。也许,咱们若安好,便是她的晴天。”每当回忆起外婆的音容相貌,一言一行,心里总是暖暖的,甜甜的,对她的思念越发浓烈。不管在校内校外,只要听到室友们赞扬起她们外婆时,我的脑海播放的满是外婆慈爱辛劳的画面,让我不禁潸然泪下,我想,亲情总是无须解释的,思念总是无需理由的。
如今,咱们正一天天悄悄成长,而外婆却在渐渐日益变老。多希望时光可以止步,多希望外婆可以享享清福,多习惯外婆家的独特粽香味,又多么害怕某天外婆的突然离开。或许,是我多虑了,也许,只要咱们大家都欢乐的笑着,开心的活着,幸福的过着,这就是对外婆最好的奖励。
只要一想到每年都可以尝到外婆亲手包裹的粽子,我总是很得意,很甜蜜,很开心。此刻,我什么也不愿多想,什么也不愿多看,只是一心一意地期盼端午节的到来。这样,咱们又可以重拾那欢聚一堂的喜悦,共享那温馨美好的时刻。
其实,生活又何尝不是如此,只要你善于发掘,善于体会,懂得珍惜,懂得铭记,时常都怀抱着一颗感恩的心,看看吧,何处不闪耀着平凡的美丽,何处不流动着真爱真情。
在这端午即将来临之际,若兮提前祝愿大家端午节快乐,平安健康永一生。但愿万水千山粽是情,心如糯米般越粘越紧,情亦如粽叶般越煮越香,快乐犹如那射线般,无限延长。
很多年没有过端午节了,那天和一些朋友聊天说起如何过这个节日,大家一致的说法是去超市买几个粽子,懒一点的干脆连粽子也不吃了。3天的假期,我打算拿出一天来去野外,看看能不能找到艾蒿和菖蒲,能不能找回少年时关于端午的快乐记忆……
自从进入城市之后,端午节便在生活中淡去了。是的,城市的单元房有着坚固的防盗门,很难将艾蒿插上去,城市里也没有足够的湿地,用来大片大片地生长菖蒲。我能想到的和端午节有关的童年记忆是:在这一天到来之前,奶奶便会从田野里采来一大抱艾蒿,插在院门的两边———院门是土垒起来的,门顶苫着一层厚厚的麦草。奶奶还会将那些艾蒿分发给各家的小孩子,让拿回家去插在自家门上。
青青的艾蒿闻上去散发着清香,清香里有一些苦味,传说它有驱毒辟邪的作用,所以童年时每次进家门之前都要看它一眼,心里会踏实很多。插在院门两边的艾蒿经历了夏天的雨水、秋日的骄阳和冬天冰雪的洗礼,一点点干枯了,直到第二年端午的到来,奶奶再搬来板凳踩在上面,用青青的艾蒿将那些枯艾蒿替换下来。艾蒿和春联一样,都是农村院门上一年四季都在的标志性物品,它们的新老更迭,是农业文明的最好见证。
菖蒲是农村最容易见到的植物,它们生长在野外最不受人待见的废水塘里,有着旺盛的生命力。端午的时候,菖蒲也到了它的成年期,无数的野鸟藏身在它的深处,孩子们只敢在水塘的边缘,用镰刀收割掉它们的果实———被咱们称作为“蒲棒”的东西。蒲棒大约有火腿肠那样粗细,小孩子们拿着它玩打架的游戏,敲到头上,软绵绵的,一点也不疼。晒干的蒲棒浇上点汽油后,可以举着在夜里穿行,于是,端午节前后的那些个乡村夜晚,四处都有星星点点的灯火。
有的地方会用艾草做成荷包,荷包是自己动手在布上绣了花后做成的,里面包裹着的除了艾草之外,还有其他一些不知名的植物,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闻上去香香的。我没得到过这样的礼物,但我从脑海里打捞出来这样一个记忆:我奶奶曾经用从蒲棒摘下来晒干的“羽毛”,给我做成了一个香喷喷的枕头,那个枕头又大又软,枕在上面可以闻到太阳的香气,不,不止是太阳的,还有鲜花、露水、昆虫、风等等自然界的天然之香。枕在这个枕头上,我像睡在天地之间的一个由云朵制造的襁褓里。
很多年后,我在城市里为端午节写下来一首诗。具体的句子忘记了,大约是写这样一件事情:端午节到了,男人在家里劈柴生火,女人带着孩子去赶集买荷叶和米,天快黄昏了,炊烟袅袅生起,男人不断向院子外面张望,担心女人和孩子迷了路。在意象里,这是多么美的一个场景啊。这些年端午节的没落,可能就是缺乏了这种浪漫的氛围和想象。平民心目中的端午,并不是专为纪念某人、强调某种情感而设立的,它需要有实实在在的行为,才会变得有意义。买来荷叶或者竹子叶,亲手包几只粽子吧,这是工业社会的端午节最简单也最容易实现的浪漫了。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