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髫和总角的区别是什么(垂髫和垂髻有什么不同)

2024-09-21 21:15:01 发布在 算命0

百岁老人称什么?

问题一:古代一百岁叫啥 中国古代年龄称谓

类别 含义

垂髫和总角的区别是什么(垂髫和垂髻有什么不同)

襁褓 未满周岁的婴儿

孩提 2―3岁的儿童

垂髫 幼年(又叫总角)

豆蔻 女子13岁

及笄 女子15岁

加冠 男子20岁(又叫弱冠)

而立之年 30岁

不惑之年锭40岁

知命之年 50岁

花甲之年 60岁

古稀之年 70岁

耄耋之年 80,90 岁

期颐之年 100岁

问题二:百岁老人称呼 襁褓:不满周岁。

孩提:两至三岁。

始龀、髫年:女孩七岁。

始龀、龆年:男孩八岁。

总角:幼年泛称。

垂髻之年:指儿童

黄口:十岁以下。

幼学:十岁。

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

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岁。

志学:十五岁。

及笄:女子十五岁。

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子十六岁。

弱冠:二十岁。

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

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

而立:三十岁。

不惑:四十岁。

天命:五十岁。

知非之年:五十岁

耳顺、花甲之年:六十岁

古稀:七十岁。

耄耋:八十、九十

期颐:百岁之人。(《礼记?曲礼》:“百年曰期颐。”意思是人生以百年为期,所以称百岁为“期颐之年。”元人陈浩解释说:“人寿以叮年为期,故曰期;饮食起居动人无不待于养,故曰颐。”)

问题三:一百岁古人称为 中国传统的“寿”() 2005-9-8 星期四() 晴

?在当地习俗上,“过生日”和“祝寿”是有严格区别的。因为“寿”字的本意是指人的年龄大,如《说文》所释:“寿,久也。”《广韵》所释:“寿,寿考(同老)。”《篇海类编》所释:“寿,老年也。”

?

? 民间把“五福”俱全视为人生最大的幸福,所谓“五福”就是《尚书?洪范》中记述的:“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同有)好德,五曰考终命(即有一个好的人生结局)。”把“寿”推为“五福”之首。正是在这种人生观的指导下,从古至今人们十分重视各种追求和祝愿长寿的活动,由此也就产生了祝福长寿的礼仪。这种礼仪大都是在老年人的生日时举行的,当地称之为“祝寿”、“拜寿”、“贺寿”、“庆寿”、“做寿”、“过好日子”等等。

?

? 从上述传统观念出发,把幼、少、青、壮年的生日礼仪,叫做“过生日”,而不能叫做“祝寿”,俗以为这样叫了是会“折寿”、“短命”的。那么,在什么年龄“过生日”才能叫“祝寿”呢?这从来没有统一的规定。从当地民间习惯来说,一是要在50岁以上或是有了孙儿;二是父母已经去世。一个人如果父母健在,即使已经过了50岁,也不能在家中“祝寿”,只能“过生日”,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尊亲在不敢言老”。古人把“寿”分为上中下,100岁称上寿,80岁称中寿,60岁称下寿。因此,并不是人的每一个生日都可以称作“寿”的。

?

? 古人对于祝寿和人的年龄段,都有一些专门的称呼和比喻。在现今一些祝寿匾、幛、贺词和其他书面语言中,仍不同程度地沿用着。

?

? 首先,对于男性和女性的祝寿有不同的称呼,男性称为“椿寿”,女性称为“萱寿”。这两种称呼都是有其来源的。在《庄子?逍遥游》中有这样一段话:“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这本来是指极长寿的椿树,被后人借用为长寿老人的代称。又由于在《论语?季氏》中有孔子的儿子伯鱼,“趋庭而过’,接受父亲教诲的记载,后人遂将“椿”和“庭”合起来,将父亲称为“椿庭”,于是为父亲祝寿就叫做“椿寿”。推而广之,凡是为朋友的父亲祝寿,为父辈的男性乃至一切男性的祝寿,都可以叫做“椿寿”。萱就是“萱草”,又写作“谖草”,萱草的花蕾就是金针菜,又叫黄花或黄花菜。由于在《诗经?卫风?伯兮》中有“焉得谖草,言树之背”的诗句,而按汉代学者对这句诗的解释:“谖草令人忘忧;背,北堂也。”就是说,谖草是一种忘忧草,如果种在母亲所居住之处就可以令人忘忧。所以后人就把母亲称之为“萱堂”,或简称为“萱”。对父母则合称为“椿萱”。因此,为母亲祝寿就叫做“萱寿”。推而广之,凡为朋友的母亲祝寿,为母辈的女性乃至一切女性的祝寿,都可以叫做“萱寿”。

?

? 其次是对于人的不同年龄段,有特定的称谓。

?

? 总角:童年。古代,幼儿把头发扎成像一对牛角般的小髻,称总角。

?

? 垂髻:童年。儿童未成年时不戴帽子,头发下垂。后因以“垂髻”指童年。晋代陶渊明《桃花源记》:“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

?

? 及笄:女子15岁。笄是古代妇女盘头发用的簪子。及笄,指女子15岁时,把头发簪起,表示已成年。《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而笄。”

?

? 豆蔻:十三四岁的少女。唐代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寇梢头二月初。”后因以“豆寇”年华喻十三四岁的少女。

?

? 破瓜:女子16岁。古代文人把“瓜”字拆开,成为两个八字,因称16岁的女子为“破瓜之年”>>

问题四:古代怎样称呼百岁老人 百岁称期颐。

襁褓:初生

孩提、总角、垂髫:童年

金钗之年:女子12岁

豆蔻之年:女子13岁

及笄之年:女子15岁

碧玉年华:女子16岁

桃李年华:女子20岁

花信年华:女子24岁

弱冠之年:男子20岁

而立之年:男子30 岁

不惑之年:男子40 岁

知命之年:男子50 岁

花甲之年:男子60 岁

古稀之年:男子70 岁

喜寿:男子77岁

耄耋之年:80岁

米寿:男子88岁

鲐背之年:90 岁

白寿:男子99岁(取百去“一”之意)

期颐之年:男子100

茶寿:男子108岁

问题五:百岁老人称什么寿 百岁老人,称“耄耋”。耄耋,读 ,意思是:犹高龄,高寿。也可尊称为“老寿星”。

问题六:一百岁被称为什么? 期颐:百岁。《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期是期望,颐是养。就是说,人活到一百年,是期望中的高寿,所以到了这个年龄,就要很好地养起来。于是,后人把“期颐”作为百岁的代称。

教的文言文称呼

1. 文言文中老师怎么称呼

文言文中老师的称呼为:师

师拼音:

释义:

1、教人的人:老师。导师。师傅。师生。师徒。师德。良师益友。好( )为人师。

2、擅长某种技术的人:工程师。医师。技师。

3、效法:师法古人。

4、榜样:师范。

5、指由师徒或师生关系产生的:师母。师兄。师弟。师妹。

6、对和尚或道士的尊称:法师。禅师。

7、军队:会师。出师。

8、军队的编制单位,团或旅的上一级:师长。师座。

9、一国的首都:京师。

10、姓。

扩展资料

汉字笔画:

相关组词:

1、恩师[ ]

称对自己有恩情的师傅或老师。

2、师长[ ]

老师和尊长,也特指老师

3、师父[ ]

师傅。

4、军师[ ]

古代官名。掌管监察军务。

5、老师[ ]

对教师的尊称,泛指传授文化、技术的人或在某方面值得学习的人。

2. 文言文中表称谓的敬语

1、令:用在名词或形容词前表示对别人亲属的尊敬,有“美好”的意思。如:

令尊、令堂:对别人父母的尊称。

令兄、令妹:对别人兄妹的敬称。

令郎、令爱:对别人儿女的敬称。

令阃:尊称别人的妻子。

令亲:尊称别人的亲人。

2、足下 古代最初用为下对上的敬称,后来书信中多用于同辈之间。

3、膝下 旧时子女致父母的信,多以“父母亲大人膝下”起首。人幼时常依于父母膝旁,家书中用“膝下”,既表敬重,又示出对父母的亲爱、眷依之情。

4、席:道席,多用为学生对师长的尊称。讲席、教席,也是对从事教育、讲学者的敬称,但用于平辈间,写信人与受信人不必有师生关系。撰席、著席、史席,都用作对文士的敬称,文人间也常互用。撰,即著述。史,指有著作传世垂史。

3. 文言文中有哪些礼貌性称谓

文言文讲究礼貌性称呼。

礼貌性称呼,对己是“谦称”,对 人是“敬称”。下列礼貌性称呼是非常普遍的。

(一)用专门性的具有代词性的词语。 1。

自称方面,有“臣”、“仆”、“鄙人”、“妾”等用于 对长辈或平辈。如: ① 臣能令君胜。

(《孙膑》)(我能叫您获胜。) ② 仆非敢如此也。

(司马迁《报任少卿书》)(我不敢这 样做。) ③ 鄙人不慧,将有志于世。

(《中山狼传》)(我虽不聪明, 但还想在世上做点事业。) ④ 若怜妾而活之,当秘勿泄。

(《画皮》)(如果可怜我想救 活我,就该保守秘密,不要讲出去。 ) 这里要说明的是:例①中孙膑与田忌并非君臣关系,例②司 马迁与任少卿并非主仆关系,例④的“妾”也不是“小老婆”的 意思。

所以,只是一种谦称。 帝王诸侯有专用的表谦称的词。

战国时代多用“寡人”, 如:“先生之以此听寡人也。”(《去私》)(先生在这件事上听从 我的劝告吧。

)后代多用“孤”,如:“孤不度德量力。”(《隆 中对》)(我不能估计自己的德行与能力。)

至于“朕”则不是什么 谦称,而是秦以后皇帝专用的自称。 2。

对称方面,有“君”、“子”、“公”、“足下”、“先 生”、“夫子”、“卿”、“阁下”、“陛下”等。 其中“先 生”、“夫子”多用于长者;“卿”是上对下(君对臣、夫对妻) 的爱称;“阁下”称有较高职位的人;“陛下”只用于对皇 帝。

如: ⑤ 君安与项伯有故?(《鸿门宴》)(您怎么跟项伯有老交 情?)(按实际地位,刘邦是“君”;而他称张良为“君”,可见“君” 是代词性。 ) ⑥ 足下事皆成。

(《陈涉世家》)(您的事业都会成功。) ⑦ 又安能发狼踪以指示夫子之鹰犬也?(《中山狼传》(又 怎么能发现狼的踪迹来指点给您 的猎鹰、猎狗呢?) ⑧ 誓不相隔卿 (《孔雀东南飞》)(发誓不和你分开。

) (按:妻子对丈夫称“卿”却不行,《世说新语?惑溺》中便批评 了王安丰的妻子用“卿”称呼王安丰。) (二)在名字或职位上讲究。

1。 谦称方面,对长辈、平辈,自己称名(称别人的名是不礼貌 的),或临时写作“某”。

如: ⑨ 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不这样的话,我项籍 怎么会这么办呢?)(项羽名籍。 ) ⑩ 某启(《答司马谏议书》)(我王安石陈述) 2。

尊称方面,对平辈(朋友)则称字。古人有名、字、号之 分,“名”是正名,“字”是补充解释名的,有人还有“外号”。

如:白居易,姓白,名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因为司马光 字君实,所以,王安石在《答司马谏议书》中说:“冀君实或见 恕也。

”(希望您或许能够谅解啊。) 称呼对方的官爵,是表尊称的通常方法。

如《隆中对》: “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老百姓谁敢不用竹篮盛 着饭、用壶子装着酒来欢迎将军呢?) 第三人称的敬称与第二人称基本相似。一般称“公”、“先 生”,或称其字号、爵位。

如《五人墓碑记》:“贤士大夫者: 冏卿因之吴公,太史文起文公,孟长姚公也。”(按:吴默,字因 之;文震孟,字文起;姚希孟,字孟长;“公”是敬称词;“冏 卿”、“太史”是官爵。)

八四、什么叫“赋”、“比”、“兴”? 赋、比、兴,是《诗经》中常用的表现手法。 后来为古代诗 歌乃至散文广泛采用。

“赋”就是“铺”的意思,即用白描的手法把事物描绘出 来,把感情抒发出来。如《伐檀》这首诗,直接铺叙伐檀的劳动 场面,抒发了伐檀木工对不劳而获的统治者的愤怒控诉与辛辣讽 刺。

又如:《采薇》诗也是通篇用赋的手法抒写久征战士在回乡 途中的复杂感受,其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 霏霏”这样情景交融前后对照的白描句子,千古以来为大家所传 诵、模仿。 又如《北山》则在白描中运用对比手法与排比句式, 控诉了贵贱悬殊、劳逸不均的社会现象。

“比”,简单点说就是“比喻”。但其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我们今天称为“拟人”、“拟物”、“拈连”的修辞格,也常常被 古人称为比喻。

如《硕鼠》这首诗,用贪婪的大老鼠比喻凶恶的 剥削者,既是借喻(只出现了喻体),又兼有拟物色彩。 后来屈原 的《离骚》、《九章》、《九歌》等大大发展了这种手法。

共同 为后代诗人所借鉴。 “兴”就是兴起、起头的意思,先描写他种事物以引起下面 的正题。

“兴”的核心是联想。如:“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夭》)前两句写桃树长得很嫩绿, 开放着光灿灿的红花,是全诗的“兴”。

它实际上起了点明季 节,创造气氛(春光明媚的欢乐气氛),象征人物的年青美丽等作 用。有些“兴”可能只是单纯的韵律联系,如《唐风?山有 枢》,开头写山头、山谷都长着榆树,与正文写守财奴的吝啬, 在意义上关系不大,仅仅是“枢”、“榆”与后面的“娄”、“驱”、“愉”等押韵,以解决“山歌好唱起头难”的问题。

总之,赋、比、兴是古代文学评论中常用的术语。前人有的 说得很神秘,其实并不难了解。

其中,“比”是属于修辞手段; “赋”、“兴”不是一种单纯的修辞手段,而是可以运用别种修 辞手段(如“赋”可运用对照、排比,“兴”可用比喻)的表现手 法。还要附。

4. 文言文中各个年龄阶段如何称呼

文言文中各个年龄阶段称呼

1.总角

古时幼儿把头发扎成像一对牛角般的小髻,称总角.《诗经齐风甫田》:“总角卯兮.”角,小髻;卯,儿童的发髻向上分开的样子.后人用“总角”代指童年.

2.垂髫

古代,儿童未成年时不戴帽子,头发下垂.后因以“垂髫”指童年.晋陶渊明《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豆蔻

十三四岁的少女.唐代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4.及笄

女子15岁.笄是古代妇女盘头发用的簪子.及笄,指女子至15岁时,把头发簪起,表示已成年.

5.破瓜

女子16岁.古代文人把“瓜”字拆开,成为两个八字,因称16岁的女子为“破瓜之年”.谢词:“破瓜年纪小腰身”.

6.弱冠

男子20岁.古代男子20岁行成年礼,束发戴冠,表示已成年.《礼记典礼上》:二十曰弱冠.晋左思《咏史》诗:“弱冠弄柔翰,卓荤观群书.”

7.而立

三十岁.孔子《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后因称30岁为“而立”之年.

8.不惑

《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言人到了40岁,社会经验较多,能辨是非.另外,强仕也指40岁.《礼记典礼上》.谓男子40 岁,智虑气力皆强盛,可以出仕.

9.天命

50岁.《论语为政》:“五十而知天命.”

10.艾

50岁.《礼记典礼上》:“五十曰艾.”孔颖达疏:“苍白如艾也.”意谓老年头发苍白如艾的颜色.

11.花甲

60岁.以天干地支顺序组合为60个错综参互的名号而得名.

12.耳顺

60岁.《论语为政》:“六十而耳顺.”,故称60岁为耳顺之年.

13.耆

60岁.

14.古稀

70岁.杜甫诗《曲江》:“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15.耄耋

老年.后来80、90岁为耄耋之年.

16.期颐

指一百岁.《礼记典礼上》:“百年曰期颐.”期,需要;颐,调养、照顾.意为百岁老人需要后代养.

5. 古文中每个年龄段的称呼 及背景

不满周岁——襁褓 2~3岁——孩提 女孩7岁——髫年 男孩8岁——龆年 幼年泛称——总角 10岁以下——黄口 13~15岁——舞勺之年 15~20岁——舞象之年 12岁(女)——金钗之年 20岁(男)——弱冠 13岁(女)——豆蔻年华 15岁(女)——及笄之年 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 20岁(女)——桃李年华 24岁(女)花信年华 至出嫁——梅之年 至30岁(女)——半老徐娘 30岁(男)——而立之年 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 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 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 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 80岁——杖朝之年 80~90岁——耄耋之年 90岁鲐背之年 100岁——期颐 古代年岁的别称 总角:指童年。

语出《诗经》,如《诗/卫风/氓》“总角之宴”,又《齐风/甫田》“总角兮”。以后称童年为“总角”。

陶渊明《荣木》诗序:“总角闻道,白首无成。” 垂髫:指童年。

古时童子未冠,头发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潘岳《藉田赋》:“被褐振裾,垂髫总发。”

束发:指青少年。 一般指15岁左右,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

《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及笄:指女子15岁。

语出《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

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称“待字”。 语出《后汉书/曹皇后记》“小者待年于国”。

以后称女子待嫁的年岁为“待年”。《文选/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爰自待年,金声夙振。”

弱冠:指男子20岁。 语出《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年。左思《咏史》诗之一:“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

而立:指30岁。 语出《论语/为政》“三十而立”。

以后称三十岁为“而立”之年。《聊斋志异/长清僧》:“友人或至其乡,敬造之,见其人默然诚笃,年仅而立。”

不惑:指40岁。 语出《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

以后用“不惑”作40岁的代称。应璩《答韩文宪书》:“足下之年,甫在不惑。”

艾:指50岁。 语出《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

老年头发苍白如艾。《民国通俗演义》三十七回:“……我年已及艾,还有什么不满意的事?” 花甲:指60岁。

以天干地支名号错综参互而得名。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六十六:“(赵牧)大中咸通中效李长吉为短歌,对酒曰:‘手挪六十花甲子,循环落落如弄珠’。”

古稀:指70岁。 语出杜甫《曲江》诗:“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亦作“古希”。 皓首:指老年,又称“白首”。

《后汉书/吕强传》:“故太尉段颍,武勇冠世,习于边事,垂发服戎,功成皓首。” 黄发:指长寿老人。

语出《诗经》,如《诗/鲁颂/宫》“黄发台背”。老人头发由白转黄。

曹植《赠白马王彪》:“王其爱玉体,俱享黄发期。”陶渊明《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鲐背:指长寿老人。 语出《诗经》,如《诗/大雅/行苇》“黄台背”,“台”与,“鲐”通用。

《尔雅/释诂》:“鲐背,寿也。”老人身上生斑如鲐鱼背。

期颐:指百岁。 语出《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

谓百岁老人应由后代赡养。苏拭《次韵子由三首》:“到处不妨闲卜筑,流年自可数期颐。”

《读者文摘》1983年第一期 汤饼之期:婴儿出生三朝,称为“汤饼之期”。 语出刘禹锡《送张盥诗》。

初度:指小儿周岁。 语出清代文学家程允升《幼学故事琼林》。

后来亦泛指生日为“初度”,如六十岁生日称为“六十初度”。 龆龀:指儿童。

语出《韩诗外传》卷一:“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龆齿……。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龀齿……” 教数之年:指儿童九岁。

外傅之年:指儿童十岁。 舞勺之年:指儿童十三岁。

以上皆出自《记》。 破瓜之年:指十六岁女子。

这是旧时文人将“瓜”字拆为二八字以纪年。《通俗编/妇女》:“宋谢幼词:‘破瓜年纪小腰身’。

按俗以女子破身为破瓜,非也。瓜字破之为二八字,言其二八十六岁耳。”

“破瓜之年”亦谓六十四岁。《通俗编》又云:“若吕岩赠张泊诗:‘功成当在破瓜年’,则八八六十四岁”。

有室之年,男以女为室,女以男为家,故“有室之年”就是结婚之年。语出《礼/曲礼上》。

杖家之年:指五十岁。 杖乡之年:指六十岁。

杖国之年:指七十岁。 杖朝之年:八十岁。

以上称谓,皆出于《王制》。 下寿:六十岁。

中寿:八十岁。 上寿:一百岁。

以上称谓,出于《庄子》。 花甲重开:一百二十岁。

古稀双庆:一百四十岁。 此外,还有把六十岁以上的人统称为“耆老”,八十岁以上的人称为“大耋”。

亦有泛称老人为“龙钟”、“潦倒之年”的。《广韵》:“龙钟,竹也,老者如竹枝摇曳,不治禁持。

潦者,路之流水也,其颠倒阻滞,如人之遭际,故云。”。

6. 古文中每个年龄段的称呼 及背景

古代各年龄段的称谓及缘由背景1、赤子:初生的婴儿。

孔颖达疏:“子生赤色,故言赤子。(小孩子一生下来是红色的,所以叫赤子。)

2、襁褓:亦作“襁保”、“强葆”、“婴儿”。本意是指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

如《后汉书桓郁传》:“昔成王幼小,越在襁保。”意思是当时成王还是个在襁褓中的婴儿,后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3、孩提:指二三岁的幼儿。《孟子尽心上》:“孩提之童。”

赵岐注:“孩提,二三岁之间,在襁褓知孩笑,可提抱者也。”亦作“孩抱”。

意思是二三岁的小孩子,还在襁褓里可以逗他笑,可以提抱。4、龆龀:即指七八岁的儿童。

《韩诗外传》:“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龆齿;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龆齿。”意思是男孩子八个月长牙齿,八岁换牙,女孩子七个月长牙齿,七岁换牙。

所以用龆龀指七八岁的儿童。5、垂髫:指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

古时童子未冠者头发下垂,因此以“垂髫”指童年或儿童。6、幼学:10岁。

《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郑玄注:“名曰幼,时始可学也。”

后因称十岁为“幼学之年”。意思是开始可以入学了。

7、总角:指八九岁至十二三岁的少年儿童。《礼记内则》:“拂髦,总角。”

郑玄注:“总角,收发结之。”意思是收起头发打结,后因称童年时代为“总角”。

8、豆蔻:指十三四岁的少女。出自杜牧《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十三四岁婀娜多姿的少女,二月初的豆蔻,豆蔻也比喻十三四岁少女。9、及笄:女子15岁。

《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古代女子满15周岁结发,用笄贯之,因称女子满15周岁为及笄。

也指已到了结婚的年龄,如“年已及笄”。10、束发:男子15岁。

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因以为成童的代称。11、破瓜:16岁女子。

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字以纪年,谓十六岁。诗文中多用于女子。

12、弱冠:男子20岁。《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故用以指男子20岁左右的年龄。13、而立:30岁;不惑:40岁;知命:50岁;耳顺:60岁。

来源于《论语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因此用而立指30岁;不惑指40岁;知命指50岁;耳顺指60岁。

(我十五岁就立志学习,三十岁就能够按照礼仪的要求立足于世,四十岁遇到事情不再感到困惑,五十岁就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支配的事情而乐知天命,六十岁时能听得进各种不同的意见,七十岁可以随心所欲(收放自如)却又不超出规矩。)14、古稀:70岁。

杜甫《曲江》:“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意思是酒随时都可以喝,但是70岁的人很少,后因用“古稀”为七十岁的代称。

15、耋:70-80岁。毛传:“耋,老也。

八十曰耋。”意思是古指七、八十岁的年纪,泛指老年。

16、耄:80-90岁。《礼记曲礼上》:“八十、九十曰耄。”

后世又有“七十曰耄”的说法,故现在讲即是大约七十至九十岁年龄的古称,形容年老,引申为昏乱之义。17、期颐:100岁。

《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期是期待,颐是供养,意谓百岁老人饮食起居不能自理,一切需期待别人供养或照顾。

期颐,一般指一百岁老人 扩展资料 年龄称谓的命名特点 古人的年龄称谓来源不一,大多根据不同年龄的生理特征而命名,但也有一些是因袭前人所言而成为固定称谓的。在所有的年龄称谓中,“九十”的称谓可谓最多最有趣。

或叫“鲐背”,鲐是一种鱼,背上的斑纹如同老人褶皱的皮肤。又人到暮年,皮肤上生出老年斑如冻梨之皮,故又称“冻梨”。

还有依据生理特征命名的,如:人初生叫“婴儿”,是因为人初生需要抱在胸前喂奶。婴可与膺通假,膺者胸也。

婴儿即为抱在胸前之儿。七岁除叫做“悼”外,还叫“龆龀”也叫做“毁齿”,因为正是换牙时期,所以有此称呼。

十五岁叫做“童”,“山无草木曰童”。古代十六岁成年,十五岁男子未加冠,女子未及笄。

此处用的是比喻意。我国还有干支纪年的传统,六十年为一轮,故又有六十岁为“花甲之年”的说法。

杜甫有诗句曰:“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于是,七十又有了“古稀之年”的别称。

当然,古代年龄称谓并不止这些,还有许多散见于各类古书中,因较少使用而未被流传下来。上面所述这些因使用频率高,生命力强而被后人沿用了下来。

有些还已经进入了我们的日常交际之中,如:“三十而立”。再如,从“婴儿”和“儿童”两个词中,已看不出历史和今天的区别了。

古代年龄称谓:垂髫 束发 弱冠 而立 不惑 知命 花甲

1、垂髫():3、4岁至8、9的儿童。

2、束发:指15岁。

3、弱冠:指20岁。

4、而立:指30岁。

5、不惑:指40岁。

6、知命(半百):指50岁。

7、花甲(耳顺):指60岁。

8、古稀:指70岁。

9、耄耋:指80-90岁。

10、期颐:百岁。

常说的“而立之年”、“不惑之年”、“知命之年”,则来自于《论语为政篇》的记载:“子曰: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

汉人戴圣所辑《礼记曲记篇》中说:“人生十年曰幼,二十曰弱,三十曰壮,四十曰强,五十曰艾,六十曰耆,七十曰老,八十、九十曰耄,百年曰期。”其中还有耄年有罪不加身的说法。但后人却常把“幼学”、“弱冠”等作为年龄称谓。

扩展资料

年龄称谓

年龄称谓是古代指代年龄的称呼,古人的年龄有时候不用数字表示,而是用其他称谓来表示。年龄称谓大多是记载在书籍之中,然后被沿用至今。

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不直接说出某人多少岁或自己多少岁,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比如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是因为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Copyright © 2023 燕湾网 本站内容均为网友分享 蜀ICP备2022021241号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吧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