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一:古代称人的年龄为“垂条”,指的是几岁? 30分 垂髫[]:指儿童。儿童垂发叫髻。垂髫:髫[],指古代儿童犹未束发时自然下垂的短发。因而就用“垂髫”称幼儿或指人的幼童阶段。也有说“垂发”的,意思相同,如《后汉书?吕强传》就有“垂发服戎,功成皓首”句。垂髫:小孩子头发扎起来下垂着,指幼年。垂髫:指幼年儿童(又叫“总角”)。垂髫()是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髫,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
问题二:人的年龄段都有哪些特别称呼?比如"米寿"指的是多少岁? 5分 米寿是我国传统的寿称之一:八十八岁的雅称
古代年龄称呼 不满周岁――襁褓; 2~3岁――孩提; 女孩7岁――髫年; 男孩8岁――龆年; 幼年泛称――总角; 10岁以下――黄口; 13~15岁――舞勺之年; 15~20岁――舞象之年; 12岁(女)――金钗之年; 13岁(女)――豆蔻年华, 15岁(女)――及笄之年; 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 20岁(女)――桃李年华; 24岁(女)花信年华; 至出嫁―― 梅之年; 至30岁(女)――半老徐娘; 20岁(男)――弱冠; 30岁(男)――而立之年; 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 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 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 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 80岁――杖朝之年; 80~90岁――耄耋之年; 90岁鲐背之年; 100岁――期颐。 古代年岁的别称 杨权 总角:指童年。 语出《诗经》,如《诗?卫风?氓》“总角之宴”,又《齐风?甫田》“总角兮”。以后称童年为“总角”。陶渊明《荣木》诗序:“总角闻道,白首无成。” 垂髫:指童年。 古时童子未冠,头发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潘岳《藉田赋》:“被褐振裾,垂髫总发。” 束发:指青少年。 一般指15岁左右,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及笄:指女子15岁。 语出《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 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称“待字”。 语出《后汉书?曹皇后记》“小者待年于国”。以后称女子待嫁的年岁为“待年”。《文选?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爰自待年,金声夙振。” 弱冠:指男子20岁。 语出《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年。左思《咏史》诗之一:“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 而立:指30岁。 语出《论语?为政》“三十而立”。以后称三十岁为“而立”之年。《聊斋志异?长清僧》:“友人或至其乡,敬造之,见其人默然诚笃,年仅而立。” 不惑:指40岁。 语出《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以后用“不惑”作40岁的代称。应璩《答韩文宪书》:“足下之年,甫在不惑。” 艾:指50岁。 语出《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老年头发苍白如艾。《民国通俗演义》三十七回:“……我年已及艾,还有什么不满意的事?” 花甲:指60岁。 以天干地支名号错综参互而得名。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六十六:“(赵牧)大中咸通中效李长吉为短歌,对酒曰:‘手挪六十花甲子,循环落落如弄珠’。” 古稀:指70岁。 语出杜甫《曲江》诗:“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亦作“古希”。 皓首:指老年,又称“白首”。 《后汉书?吕强传》:“故太尉段颍,武勇冠世,习于边事,垂发服戎,功成皓首。” 黄发:指长寿老人。 语出《诗经》,如《诗?鲁颂? 宫》“黄发台背”。老人头发由白转黄。曹植《赠白马王彪》:“王其爱玉体,俱享黄发期。”陶渊明《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鲐背:指长寿老人。 语出《诗经》,如《诗?大雅?行苇》“黄台背”,“台”与,“鲐”通用。《尔雅?释诂》:“鲐背,寿也。”老人身上生斑如鲐鱼背。 期颐:指百岁。 语出《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谓百岁老人应由后代赡养。苏拭《次韵子由三首》:“到处不妨闲卜筑,流年自可数期颐。” 也谈古代年岁的别称 汤饼之期:婴儿出生三朝,称为“汤饼之期”。 语出刘禹锡《送张盥诗》。 初度:指小儿周岁。 语出清代文学家程允升>>
问题三:总角古代人指的是多大年龄 总角泛指童年,八九岁之前的小孩子散着头发,头发下垂,称垂髫,八九岁到十四五岁的时候把头发在头两边扎成两个髻,像羊角一样,称总角。
问题四:古代称谓:健儿这个词语是指几岁的人? 据了解,没听过古代称谓有健儿这个词语啊
襁褓:不满周岁
初度:指小儿周岁
孩提:2~3岁
垂髫(又称髫年): 女孩7岁
龆龀、龆年:指儿童7~8岁
教数之年:指儿童九岁
黄口:10岁以下
外傅之年:指儿童十岁
金钗之年:女子12岁
豆蔻(豆蔻年华):女孩13-14岁
及笄之年:女子15岁
舞勺之年:男子13~15岁
束发:男子15岁
破瓜年华、碧玉年华:女子16岁
舞象之年:男子15~20岁
桃李年华:女子20岁
弱冠:男子20岁
花信年华:女子24岁
半老徐娘:女子30岁
而立之年:男子30岁
不惑之年、强壮之年:男子40岁
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男子50岁
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60岁
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70岁
杖朝之年、中寿:80岁
耄耋之年、上寿:80~90岁
鲐背之年:90岁
期颐:100岁
花甲重开:一百二十岁。
古稀双庆:一百四十岁。
皓首:指老年,又称白首
问题五:各个年龄阶段(比如:多少岁是童年、多少岁是青年) 中国各年龄的称谓
幼年:总角、垂髫、髫年、始龀、龆龀
十三、四岁:豆蔻(用于女性)
十五岁:束发、成童、志学、及笄(用于女性)
十六岁:破瓜(用于女性)
二十岁:弱冠(用于男性)
二十四岁:花信(用于女性)
三十岁:而立
四十岁:不惑
五十岁:知天命 六十岁:花甲、耳顺、耆
七十岁:古稀
八、九十岁:耄耋
一百岁:期颐
幼年:总角、垂髫、髫年、始龀、龆龀
十三、四岁:豆蔻(用于女性)
十五岁:束发、成童、志学、及笄(用于女性)
十六岁:破瓜(用于女性)
二十岁:弱冠(用于男性)
二十四岁:花信(用于女性)
三十岁:而立
四十岁:不惑
五十岁:知天命
六十岁:花甲、耳顺、耆
七十岁:古稀
八、九十岁:耄耋
一百岁:期颐
幼年:总角、垂髫、髫年、始龀、龆龀
十三、四岁:豆蔻(用于女性)
十五岁:束发、成童、志学、及笄(用于女性)
十六岁:破瓜(用于女性)
二十岁:弱冠(用于男性)
二十四岁:花信(用于女性)
三十岁:而立
四十岁:不惑
五十岁:知天命
六十岁:花甲、耳顺、耆
七十岁:古稀
八、九十岁:耄耋
一百岁:期颐
儿童,一般指尚未经历青春期的幼年人类。
儿童发展为人类在体格和心智上从婴儿发展至成人,其发展过程或机制的一门课程或验证。
医学上有小儿科的一个分支,专门研究儿童的保育和健康发展。其范围包括初生至二十一岁的年青人。
儿童根据性别不同可分为男童和女童,但有极少部份的人类是生物学上定义的双性。除了生殖系统外,儿童在性别并没有太多的差异。然而文化上或亲本习惯上所认定的性别认同是备受争议的议题。一般而言,心理学及遗传学对于性别认同形成于儿童时期或形成于先天。
青少年是人类发育过程中的一段时期,介于童年与成年之间。在这段时期里,人类会经历一段青春期,也就是性成熟的过程。
青少年通常是指十几岁的人,有时因为不同个体在发育上的差异,会往前后延伸。以男性来说,一般是指14到21岁[1]。
成人是指成年的人,即是已经完全发育成熟的人,与儿童相对。在大部份国家,成人的定义是年满18岁或以上的人,但也有例外,如韩国和日本分别是19岁和20岁。老年一般指生物的生命周期的最后一个阶段,即中年到死亡的这么一段时间。
不同的文化圈对于老年人有着不同的定义。由于生命的周期是一个渐变的过程,壮年到老年的分界线往往是很模糊的。有些人认为做了祖父祖母就是进入了老年,有的人认为退休是进入老年的一个标志。
世界卫生组织对老年人的定义为60周岁以上的人群,而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则认为65岁是分界点。中国古代曾将50岁作为划分[1]。
0岁
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
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2岁
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也有写作“孩提包”或“提孩”的,韩愈诗中就有“两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句。孩提:指2——3岁的儿童
8岁
总角:古代幼童把垂发扎成两结于头顶把头发扎成髻,形状如角,因而也用“总角”来代指人的幼童阶段。借指幼年。在这里,“总”就是聚拢束结的意思。总角之交(幼年就相识的好朋友)。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童龀[]:龀,《说文》中有“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龀;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龀”的说法。可以看出,孩子乳牙脱落,长出恒牙,称为“龀”。“童龇”,往往是指人的儿童少年时期。也有说成“髫龀”的,如《后汉书董卓传》:“其子孙虽在髫龀,男皆封侯,女为邑君。”
9岁
九龄:为9岁。
13岁
豆蔻:指女子十三岁。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
十三:为13岁。
15岁
及笄:笄[],本来是指古代束发用的簪子。古代女子一般到15岁以后,就把头发盘起来,并用簪子绾住,表示已经成年。“及笄”即年满15岁的女子。及笄:指女子十五岁。
结发:束发,扎结头发,古人男20岁束发而冠,女子15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男女成年的标志分别为“加冠”、“加笄”。
志学:为15岁。
志学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15岁为“志学之年”。
束发:古人以十五岁为成童之年,把头发束起来盘在头顶。束发是男子十五岁(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
16岁
二八:为16岁。
20岁
加冠:指二十岁。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已成年。加冠:指男子二十岁(又“弱冠”)。
结发:束发,扎结头发,古人男20岁束发而冠,女子15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男女成年的标志分别为“加冠”、“加笄”。
弱冠:古人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指刚成年。指二十岁。弱冠:古代男子20岁叫作“弱”,这时就要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弱冠”即年满20岁的男子。后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弱冠是男子二十岁。
30岁
而立(而立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30岁为“而立之年”。而立之年:指三十岁。而立是男子三十岁(立,“立身、立志”之意)。
始室:三十岁。《礼记内则》:“三十而有室,始理男事”。
40岁
不惑(不惑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40岁为“不惑之年”。不惑之年:指四十岁。不惑是男子四十岁(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
50岁
艾:古称五十岁的人为“艾”。《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艾称年老的。
半百、知天命、知命之年:知命之年,指五十岁(又“知天命”、“半百”)。
知命:是男子五十岁(知命,“知天命”之意)。“知命”是“知天命”的缩略语。
知天命: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50岁为“知命之年”。
知命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50岁为“知命之年”。知命之年:指五十岁(又“知天命”、“半百”)。
54岁
六九年:即五十四岁。
60岁
耳顺、耳顺之年、还历之年、花甲之年:均指60岁。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60岁为“耳顺之年”。
高龄:敬辞,称老人的年龄,多指六十岁以上。
花甲:天干地支配合用来纪年,从甲起,六十年成一周,因此称六十岁为花甲。花甲:我国古代用干支记时间。所谓干支,是天干地支的简称。天干有十,地支十二,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按照顺序搭配成六十个单位,通常就叫作“六十花甲子”,也称“花甲”。把这种记时间的词语移用到记人的年龄上,就以“年届花甲”或“花甲之年”来指人到60岁了。花甲:指六十岁,用干支纪年,错综搭配,六十年周而复始。
花甲之年:指60岁。
还历之年:指60岁。
下寿:古人以六十为下寿,下寿:指60岁以上。
耆[]:古称六十岁的人为“耆”。
耆[]艾:古代以六十老人为耆。
61岁
还历寿:61岁的寿辰。由于按干支纪年法,60年为一轮,61岁正是新一轮重新算起的时候,故称“还历”。
70岁
从心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70岁为“从心之年”。
古稀:古代人活到70岁,也就很不容易了。杜甫有诗曰:“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后人就多依此诗,称70岁为“古稀之年”。
古稀寿:指70岁寿辰。源于杜甫“人生七十古来稀”的诗句。
古稀之年、悬车之年、杖围之年:均指70岁。
耋[]:七八十岁的年纪,泛指老年。如:耄[]耋[]之年。
杖围之年:指70岁。
中寿:七十为中寿。
悬车之年:指70岁。
77岁
喜寿:指77岁,草书喜字似七十七,故特代指77岁。
80岁
朝枚之年、朝枝之年、耄[]耋[]之年:均指八九十岁。
耄:指八九十岁的年纪,泛指老年,如:老耄、耄耋之年。
耄耋:耄[],《盐铁论孝养》中写道:“七十曰耄。”《礼记曲礼》说:“八十九十曰耋。”耋[],《尔雅释言》注:“八十为耋。”把上面几种说法合起来,我们可以看到,“耄耋”是指人的高寿,大约是“七老八十”了。耄[]耋[]:泛指晚年。耄,八九十岁的年纪。耄,七八十岁的年纪。耄()耋()指八九十岁。毛传又云:“耋,老也,八十曰耋。”后人因称八九十岁的老人为“耄耋”。
耄[]耋[]之年:指八九十岁。九十岁也可称耄耋之年。
中寿:指80岁以上。
伞寿 80岁寿辰。因“伞”字的草体形似“八十”,故称“伞寿”。
88岁
米寿:指88岁。因米字拆开好似八十八,故借指88岁。此外,还含有年事虽高,但食欲旺盛之意。
90岁
上寿:九十为上寿。
99岁
白寿:指99岁,百少一为99,故借指99岁。
100岁
期颐:指百岁高寿。期颐:期,朱熹讲是“周匝之义”,即转过一圈了,“谓百年已周”。颐,朱熹讲是“谓当养而已”。即生活起居诗人养护。期颐就是指百岁之人。期颐指一百岁。“期颐”是人寿至“百岁”的特称。《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郑玄注:“期,犹要也;颐,养也。不知衣服食味,孝子要尽养道而已。”意思是:人至百岁,饮食、居住、动物等各方面都需要孝子照养,所以“百岁”称作“期颐”。
期颐之年:指百岁。
108岁
茶寿:指108岁。茶字上面廿,下面为八十八,二者相加得108岁。
另外称儿童的有:
童孺:儿童。
垂髫[]:指儿童。儿童垂发叫髻。垂髫:髫[],指古代儿童犹未束发时自然下垂的短发。因而就用“垂髫”称幼儿或指人的幼童阶段。也有说“垂发”的,意思相同,如《后汉书吕强传》就有“垂发服戎,功成皓首”句。垂髫:小孩子头发扎起来下垂着,指幼年。垂髫:指幼年儿童(又叫“总角”)。垂髫()是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髫,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
龆[]:儿童换牙。龆年:童年。
髫[]年:童年。
髫[]龄:童年。
稚:称年龄小的为稚。
另外称成人的有:
冠者:指成年人。
另外称老人的有:
斑白:老人。老年人头发斑白,因代指老人。
黄发:指老人,老人的头发由白变黄。“黄发”是枯黄的头发。人老了,头发上由黑变白,白发则黄。
皓首:白头,指年老。
久寿:长寿。
眉寿:耄[]寿,长寿。人老了眉毛长,所以称眉寿。
姥[]:年老的妇人。
暮齿:晚年,暮年。
暖寿:旧俗在过生日的前一天,家里的人和关系较近的亲友来祝寿。
万寿:大寿,高寿之意。
遐龄:指人长寿高龄。
条件好的送球鞋球衣
正常的就送个护腕 腕带什么的就可以了
十八岁的梦演唱:91
原唱:刘昊霖
歌词十八岁的年纪 有着十八岁的梦
吹着海风 夕阳下的我
迎风歌唱 属于我们俩的十八岁的歌
十八岁有十八岁的快乐
十八岁年纪 有着十八岁的梦
十八岁的你 还有十八的我
十八岁时候 也有些许的愁
十八岁的梦 有谁还会懂
十八岁的梦里 有着多少的花落
十八你我约会的花园你是否记得
几次初恋才不痛
几次回忆才会懂
走过那段时光
十八岁的梦梦梦
十八岁的年纪 有着十八岁的梦
几次初恋才不痛
几次回忆才会懂
走过那段时光
十八岁那年的梦
十八岁的那年 愿望只有那几个
单纯想着 我们是花朵
雨突然大了 我发呆看着窗外磅礴
十八岁的我们该往哪躲
十八岁很年少 有许多大胆念头
十八岁那年 想去流浪远走
十八岁时候 也有些许的愁
十八岁的梦 有谁还会懂
希望对你有用---
现在的孩子能把初吻留到十八岁已经很不容易了。。。如果你的初吻是心甘情愿给别人的,而且觉得很甜蜜,那就恭喜你啦。这将是一个很好的回忆
十八岁,我多了一份责任
日月如梭,光阴似箭,正值青春年少的我们,好像大脑被塞进了什么一样,回味往日的我,爱玩,爱笑。而现在的我与过去截然不同,连玩也成为了历史。
每当我说到“玩”这个字眼,妈妈都会说这样一句话:电影错过了,还有下一场;公共汽车开走了,还有下一班;但时间一旦流失了,就再也回不来了。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一天妈妈说这话,我都觉得我如果不好好学习,都有点对不起妈妈了,这也让我明白了十八岁,我多了一份责任。
十八岁前,父母用他们的肩膀担任起生活,他们用汗水换来了我们现在的美好生活。他们的汗水流淌在我的血液中,已成为我们血液循环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了。让我们铭记父母对我们无微不至的爱。
十八岁时,我不由自主的将自己的肩膀也凑上去体验了一下,他比我想象当中的还要累。妈妈告诉我,这就是责任。而你现在最多的责任就是好好学习。
十八岁后,我不知道以后的路还有多长,这条漫长的旅途中还有多少的困难在等着我去面对,去克服。我会用微笑面对生活,去迎接每一个美好的明天。让我们祝福十八岁责任的明天更美好。
责任越大,我们的肩膀越是要承担这份责任。用不同的角色来分担责任。当父母上班回来疲惫时,我是他们舒服的“沙发”这是我做为人子女的责任;当在课堂老师提问,我积极回答,认真听讲,这是我做学生的责任。当在社会中,有人遇的困难,我伸出援助之手,这是我做人的责任。
十八岁,我多了一份责任。责任陪伴我十八岁的成长。
笄:束发用的簪子。古时女子十五岁时许配的,当年就束发戴上簪子;未许配的,二十岁时束发戴上簪子。古代女子满15岁结发,用笄贯之,因称女子满15岁为及笄。也指已到了结婚的年龄,如“年已及笄”。
笄礼
古代嘉礼的一种。为汉族女子的成年礼。俗称“上头”、“上头礼”。笄,即簪子。自周代起,规定贵族女子在订婚(许嫁)以后出嫁之前行笄礼。一般在十五岁举行,如果一直待嫁未许人,则年至二十也行笄礼。受笄即在行笄礼时改变幼年的发式,将头发绾成一个髻,然后用一块黑布将发髻包住,随即以簪插定发髻。主行笄礼者为女性家长,由约请的女宾为少女的加笄,表示女子成年可以结婚。贵族女子受笄后,一般要在公宫或宗室接受成人教育,授以“妇德、妇容、妇功、妇言”等,作为媳妇必须具备的待人接物及侍奉舅姑的品德礼貌与女红劳作等技巧本颂。后世改为由少女之母申以戒辞,教之以礼,称为“教茶”。女子年十五岁,则称为“及笄”。《仪礼.士婚礼》:“女子许嫁,笄而礼之,称字。”《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一、行礼年龄
《周礼》及古代习惯,都是十五岁左右行笄礼,最迟二十岁。
二、行礼日期
农历三月三——女儿节(上巳节)。
三、注意问题
1)宾、有司、赞者等参礼者由女性担任。行礼地点宜于堂室。
2)加笄:古礼女子笄礼同男子冠礼一样,也有三加、二加等。冠笄盛于盘中,上面蒙以帕,由有司执之。男子三加分别是巾、帽、幞头,女子也有纷繁的钗冠。
四、笄礼的简明操作仪程
【准备活动】
1 筮日:即确定日期。
2 筮宾、戒宾:即确定参礼人员,并以请帖或各种通讯方法邀请。对于正宾,由父母提前三日(最迟一日)登门邀请。
参礼人员:
笄者;
主人——一般为笄者的双亲;
正宾——有德才的女性长辈;
有司1人——为笄者托盘的人;
赞者1人——协助正宾行礼,一般为笄者的好友、姊妹;
观礼者若干。
3 器物陈设:场地、服制、礼器、音乐等。
场地:古时笄礼在“家庙”之中进行,并且在正堂东边还需搭建设施,称为“东房”。
【服制】
1)采衣:采衣即未行礼之前穿的童子服。根据冠礼的资料:样式是短褂裤,缁(黑)布为衣,朱红色的锦边。
2)初加:发笄和罗帕、素色的襦裙,似中衣。衣缘没有文饰,腰带用普通的细布带。
3)再加:发簪、曲裾深衣。
4)三加:钗冠。正式的大袖长裙礼服,上衣下裳制。佩绶等饰物。衣服的摆放:按顺序分别叠好、衣领朝东,由北向南依次置于席上,席置于场地东侧;要加的发饰,由有司捧在盘里,立于场地西册,面朝南,从东到西排开,依次是:发笄、发簪、钗笄。
说明:三次加笄的服饰,分别有不同的蕴义,象征着女孩子成长的过程——采衣色泽纯丽,象征着女童的天真烂漫;色浅而素雅的襦裙,象征着豆蔻少女的纯真;端庄的深衣(尤其是曲裾的),是公认的最能体现汉民族女子之美的服饰,象征着花季少女的明丽;最后隆重的大袖礼衣则反映了汉族女子的审美取向——雍容大气,典雅端丽。
【礼器】
①醴酒1杯
②饭1份
③小几一个
④席子3张:1张置于场地东侧,用来放置要穿的三套服装。另2张并列置于场地中央偏西侧,放座垫(是用来跪坐的)。
⑤盥1个
⑥香炉,香
⑦挂图1张
⑧观礼者座垫若干。
【音乐】礼者,天地之序也;乐者,天地之和也。华夏的礼乐文明是一个整体,礼乐不可分。
【笄礼仪程】
1)迎宾:主人立于东面台阶位等候宾客;有司托盘站在西面台阶下;客人立于场地外等候;笄者(沐浴后),换好采衣采履,安坐在东房(更衣间)内等候;音乐演奏开始。
2)就位:有严格的顺序。正宾来到,父母亲上前迎接,相互行正规揖礼后入场,主宾落坐于主宾位;客人就座于观礼位;宾客都落坐后主人才就座于主人位。
3)开礼:主人(父亲)起身,简单致辞。
4)笄者就位:赞者先走出来,以盥洗手,于西阶就位;笄者走出来,至场地中,面向南,向观礼宾客行揖礼。然后面向西正坐(就是跪坐)在笄者席上。赞者为其梳头,然后把梳子放到席子南边。
5)宾盥:就是正宾洗手做准备。正宾先起身,主人随后起身相陪。正宾于东阶下盥洗手,拭干。相互揖让后主宾与主人各自归位就坐。
6)初加:笄者转向东正坐;有司奉上罗帕和发笄,正宾走到笄者面前;高声吟颂祝辞曰:“令月吉日,始加元服。弃尔幼志,顺尔成德。寿考惟祺,介尔景福。”然后跪坐下(膝盖着席)为笄者梳头加笄,然后起身,回到原位。赞者为笄者象征性地正笄。笄者起身,宾向笄者作揖祝贺。笄者回到东房,赞者从有司手中取过衣服,去房内更换与头上幅尽相配套的素衣襦裙。
7)一拜:笄者着襦裙出房后,向来宾展示。然后面向父母亲,行正规拜礼。这是第一次拜。这次是表示感念父母养育之恩。
8)二加:笄者面向东正坐;正宾再洗手,再复位;有司奉上发钗,正宾接过,走到笄者面前;高声吟颂祝辞曰:“吉月令辰,乃申尔服。敬尔威仪,淑慎尔德。眉寿万年,永受胡福。”赞着为笄者去发笄。正宾跪下,为笄者簪上发钗,然后起身复位。赞者帮笄者象征性地正发钗。宾向笄者作揖。笄者回到东房,赞者取衣协助,去房内更换与头上发钗相配套的曲裾深衣。
9)二拜:笄者着深衣出来向来宾展示。然后面向正宾,行正规拜礼。这是第二次拜。这次是表示对师长和前辈的尊敬。
10)三加:笄者面向东正坐;正宾再洗手,再复位;有司奉上钗冠,正宾接过,走到笄者面前;高声吟颂祝辞曰:“以岁之正,以月之令,咸加尔服。兄弟具在,以成厥德。黄耇无疆,受天之庆。”赞者为笄者去发钗。正宾跪下,为笄者加钗冠,然后起身复位。赞者帮笄者正冠。宾向笄者作揖。笄者回到东房,赞者取衣协助,去房内更换与头上幞头相配套的大袖长裙礼服。
11)三拜:笄者着大袖礼服、钗冠出房后,向来宾展示。然后面向挂图,行正规拜礼,这是第三次拜。这次是表示传承文明报效祖国的决心。
12)置醴:有司撤去笄礼的陈设,在西阶位置摆好醴酒席。正宾揖礼请笄者入席。笄者于是站到席的西侧,面向南。
13)醮子:正宾向着西边,赞者奉上酒,笄者转向北,正宾接过醴酒,走到笄者席前,面向笄者,念祝辞曰:“甘醴惟厚,嘉荐令芳。拜受祭之,以定尔祥。承天之休,寿考不忘。”笄者行拜礼,接过醴酒。正宾回拜。笄者入席,跪着把酒撒些在地上作祭酒。然后持酒象征性地沾嘴唇,再将酒置于几上,有司奉上饭,笄者接过,象征性地吃一点。笄者拜,正宾答拜。笄者起身离席,站到西阶东面,面朝南。
14)字笄者:就是给笄者取“字”。正宾起身下来面向东。主人起身下来面向西。宾为笄者取字,念祝辞曰:“礼仪既备,令月吉日,昭告尔字。爰字孔嘉,髦士攸宜。宜之于假,永受保之,曰甫。”笄者答:“某虽不敏,敢不夙夜祗来。”笄者向宾行揖礼,正宾回礼。正宾复位。
15)聆训:笄者跪在父母面前,由父母对其进行教诲。具体内容父母酌定。笄者静心聆听,在父母说完后答:“儿虽不敏,敢不祗承!”。对父母行拜礼。
16)笄者揖谢:就是笄者分别向在场的所有参礼者行揖礼以示感谢。笄者立于场地中央,先后行揖礼于:正宾、客人、乐者、有司、赞者、旁观群众、父母。受礼者微微点头示意即可。
17)礼成:笄者与父母并列,全体起立。父亲面向全体参礼者宣布:小女某某笄礼已成,感谢各位宾朋嘉客盛情参与!并与笄者向全场再行揖礼表示感谢……赞者有司朋友等人可先留下整理打扫笄礼场地。至此,笄礼结束。
先到准备创业的行业卧底打工,等你积累经验、资金和人脉后再创业也不晚。
牛
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做手术。其次一般说多吃木瓜会丰胸。不过我的方法很简单,先设定你想要的尺寸,然后对自己说:“我的胸部有杯(假设杯是你要的尺寸)了”。 你如果能相信这个方法并且坚持不歇的做,你的胸部会变大的。注意2点是,要相信,不相信就没有效果,2是要坚持,坚持3个月或半年。信不信由你。
不惑之年是多大
不惑之年,代表多大年龄?四十岁
不惑之年是什么意思,不惑之年是几岁指40多岁。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则从心所欲不逾矩。”
不惑之年:通常是指中年人的年纪。意思是,人到中年,经历了很多事,也想通了很多事,不会像青年那样困惑了。
不惑,是对于仁义礼有完全的了解,有完全的了解所以不惑,而立是做事能循礼,但并不完全了解,孔子说:“智者不惑。”又说:“智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即表明了智和仁的关系。因此,不惑是对于仁义礼有完全的了解达到智者的地步。
不惑之年是几岁不惑之年是指多少岁?-40岁
志学之年---十五岁。
及笄之年---十五岁。
二八年华---十六岁。
花信之年---二十四岁。
春秋鼎盛---壮年时期。
而立之年---三十岁。
不惑之年---四十岁。
知命之年---五十岁。
耳顺之年---六十岁。
花甲之年---六十岁。
悬车之年---退休之年。
从心之年---七十岁。
古稀之年---七十岁。
耄耋之年---七十至八十。
谢谢。。
不惑之年,花甲之年,古稀之年分别指的是多少岁弱冠:男子20岁。古代男子20岁行成年礼,束发戴冠,表示已成年。《礼记?曲礼上》说:“二十曰弱冠。”西晋左思《咏史》诗:“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而立:30岁。孔子《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后因称30岁为“而立之年”。不惑:40岁。《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言人到了40岁,社会经验增多,遇事能辨是非不再疑惑。后称40岁为“不惑之年”。强仕:40岁。《礼记?曲礼上》:“四十曰强而仕。”谓男子40岁,智慧、气力皆强盛,可以出仕。天命:50岁。《论语?为政》:“五十而知天命。”后称50岁为“天命之年”。艾:50岁。《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孔颖达疏:“发苍白如艾也。意谓头发苍白如艾的年龄。花甲:60岁。由天干、地支互相组合排列的60个名号而得名。循环一次为60岁,称作一个“花甲”。耳顺:60岁。《论语?为政》:“六十而耳顺。”故称60岁为“耳顺之年”。耆:60岁。《礼记?曲礼上》:“六十曰耆,指使。”古稀:70岁。杜甫诗《曲江》:“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耄耋:《礼记?曲礼上》:“八十、九十曰耄。”《诗经?秦风?车邻》:“逝者其耋。”毛传:“耋,老也。八十曰耋。”后因以八九十岁为“耄耋之年”。
不惑之年,古稀之年都是指多少岁志学之年---十五岁。
及笄之年---十五岁。
二八年华---十六岁。
花信之年---二十四岁。
春秋鼎盛---壮年时期。
而立之年---三十岁。
不惑之年---四十岁。
知命之年---五十岁。
耳顺之年---六十岁。
花甲之年---六十岁。
悬车之年---退休之年。
从心之年---七十岁。
古稀之年---七十岁。
耄耋之年---七十至八十。
而立之年知命之年古稀之年不惑之年花甲之年各代表多少岁?而立之年:指三十岁
不惑之年:指四十岁
知命之年:指五十岁
花甲之年:指六十岁
古稀之年:指七十岁
耄耋之年:指八、九十岁
期颐之年:一百岁
而立之年是指人的多少岁?天命之年是指人的多少岁?不惑之年是指人的多岁?: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不惑之年是多大年龄.//307.40岁
男人的不惑之年是多少岁我们都听过不惑之年吧!其实很多男人到了一定的年龄,则就被称作是不惑之年了,
对于不惑之年,我们一般都是听说过,但是对于具体的了解却不多,那么男人的
不惑之年是多少岁
一般就是中年的时候,大概就是在40岁的时候,一般不惑之年就是到了这个年龄的时候,男人就非常的明白事情,明辨事理。对于这个阶段的男人,一些忠告还是要听的。
1、对于不惑之年的男性
,这时候如果一无所成,那么就不用成事了,因为这时候是难成事的了,经过了二十几年的社会,竟然都没有整出一点动静来,就不要过多的为难自己了,对于这类人,闲暇的时候喝两口小酒,摆平心态,日子也是舒舒服服的。
2、在婚姻上,如果到了不惑之年,那也不需要结婚了,因为不管是你没娶过,还是多次的进行失败,这时候你已经进入了非常不健康的地步了,如果这时候还把不健康带给别人,那么你就不负责了。
4、?那就是40岁。这时候你如果没有去过桑拿,那么就抽空去一次吧!如果你在美酒面前依然是非常的清醒,那么真是令人敬佩的,这是一种高度,也是非常的美妙和有层次的。
5、有的时候,男人到了不惑之年就会把自己弄的很是糊涂的,尤其是臀部下垂和腹部隆起。所以有时间就多活动一下吧,这也可以避免过早的衰老的。
二十不惑
二十不惑的意思是人生有许许多多的节点,而20岁就是第一个需要直面迷茫,不再困惑的节点。
在这个阶段里会认识到更多的事和物,很多人会重新认识自我,找到清晰明确的人生方向,保持着无所畏惧、有韧性、更坚定的自我态度。
绝大多数人,都会有那么一刻,感到迷茫,不知道未来应该做什么才能够让自己生活得更好。
在迷茫这个问题上,不管你是智者,学生、大学教授还是上班族,都一定会或多或少感到迷茫。
在二十岁的年纪中,经历挫折、迷茫和狼狈。不惑只是一个形容!和二十的搭配,为的是想传达出这一代人的青春烦恼和成长困惑。
二十不惑,三十而已,四十小欢喜,五十不认命,六十悦己,七十锻炼身体,八十不止活着而已,九十有没有人演看运气。
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就不迷惑,五十岁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能达到随心所欲,想怎么做便怎么做,也不会超出规矩。
这是孔子的自我报告,为什么孔子在谈到为政,要作自我报告呢?孔子是七十二岁死的。他用简单几句话,报告了自己一生的经历,艰苦奋斗的精神。
三十而立
意思是到了三十就而立,到了回十就不感,到了五十就知天命,到了六十就花甲。
而立之年指30岁,不惑之年指40岁,天命之年指50岁,花甲之年指60岁,古稀之年指70岁。
三十而立,而立之年的意思是一个人到了三十岁应该是人格自立、学识自立、事业自立的年龄。而立之年指的就是三十岁。
扩展资料
这句话的启示:
如果我们生命的每一秒钟都有无数次的重复,我们就会象耶稣钉于十字架,被钉死在永恒上。这个前景是可怕的。在那永劫回归的世界里,无法承受的责任重荷,沉沉压着我们的每一个行动,这就是尼采说永劫回归观是最沉重的负担的原因吧。
如果永劫回归是最沉重的负担,那么我们的生活就能以其全部辉煌的轻松,来与之抗衡。
最沉重的负担压得我们崩塌了,沉没了,将我们钉在地上。可是在每一个时代的爱情诗篇里,女人总渴望压在男人的身躯之下。也许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是一种生活最为充实的象征,负担越沉,我们的生活也就越贴近大地,越趋近真切和实在。
四十什么
四十指的是一个人的年龄段。
四十而不惑,不惑就是没有什么不明白的。人到了四十岁以后,也就是人到中年以后,万事万物也就看的明白,想的清楚。
同时也是指男人到了四十岁就不应该对外物有所疑惑,而是要思想清晰,对问题有透彻的理解和妥善解决,出自《论语为政》。
而论语为政,《为政》内容包括24章,本篇主要内容涉及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如何谋求官职和从政为官的基本原则、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孔子本人学习和修养的过程、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以及对孝、悌等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述。
男人四十岁是什么年华
20岁——弱冠;30岁——而立之年;
40岁——不惑之年、强壮之年;
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80岁——杖朝之年;80~90岁——耄耋之年;90岁鲐背之年;100岁——期颐。
不满周岁——襁褓;2~3岁——孩提;女孩7岁——髫年;男孩8岁——龆年;幼年泛称——总角;10岁以下——黄口;13~15岁——舞勺之年;15~20岁——舞象之年;
12岁——金钗之年;13岁——豆蔻年华,15岁——及笄之年;
16岁——破瓜年华、碧玉年华;20岁——桃李年华;24岁花信年华;至出嫁——梅之年;
至30岁——半老徐娘而立之年。
出处:
《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
我十五岁就立志学习,三十岁就能够按照礼仪的要求立足于世,四十岁遇到事情不再感到困惑,五十岁就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支配的事情而乐知天命,六十岁时能听得进各种不同的意见,七十岁可以随心所欲却又不超出规矩。
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孔子在鲁国政坛受排挤后,带领弟子们周游列国,经历卫、郑、陈、晋等地碰壁后,在蔡国闲居,孔子与弟子们谈起自己的经历,说他从30岁开始立志弘道,到现在快七十岁没能推销出仁政,感慨万千宰予立即过来安慰孔子。
扩展资料:
年龄称谓:
1、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
2、弱冠:是男子二十岁。
3、而立:是男子三十岁。
4、不惑:是男子四十岁。
5、知命:是男子五十岁。
6、花甲:是六十岁。
7、古稀:是七十岁。
8、耄耋:指八十岁。
9、鲐背之年:指九十岁。
10、期颐指一百岁。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而立之年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年龄称谓
四十五岁是不惑之年吗
45岁阿答年的意思是不惑之年。人的45岁处在不惑之年中期,到了30岁就进入而立之年,这时是人类最有作为丶精力充沛的时期,要把握住大好的年华,到了40岁进入不惑之年后,人生经历相比较非富,经验富有,身强力壮,又为壮年期,是人生的黄金时代,对男人来说更有优势。
四十不惑的正能量句子
四十不惑精美句子如下:
时间带着明显的恶意,缓缓在我的身上流逝!祝自己40岁生日快乐。
褪去年少无知,只待岁月静好,此刻我许个愿,致自己40岁生日快乐。
不会感慨时间的流逝,但会努力争取灿烂的光辉!
繁华历尽,方知平凡是真;回首沧桑,只想平淡如水。
生日快乐就是收到亲朋给好友的祝福还有爱人在身边的陪伴。
一个人去了一个从未去过的地方,感受从未尝过的寒与飘雪!
四十岁的你,请奏起青春的乐章,驾起年华的风帆,前进吧。
第一次四十岁,请多多指教。
岁月不饶人!又是一年过去,希望自己以后会更好。
四十岁的我站在这里,未来的一切笼罩于迷雾中。
时间带着明显的恶意,缓缓在我的身上流逝。
不同的水质能泡出不同口感的茶;男人是茶,不同质地却能让水拥有不同的味道。
如果女人能够做到独立且不失温柔,或许,很多恋人都不会走到最后分开的一步。
对任何事情都表现坦诚,包括自己的错误,这样的女人终归会赢得重视!
善良.宽容.感恩,是始终如一的信念。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你再也不是懵懂无知的少女了,专注自我的提升,才是真正的成熟。
既要信任爱人的能力,也要有能力保证自己的生存。
也同样渴望自由;渴望独立;渴望理解;渴望关怀;渴望体贴;渴望爱情;渴望尊重;渴望成功!
或倾国倾城,或寂寞一生,无论朝暮,无论哪一季,她们都期待着寻芳客的来临,都渴望着怜花者的呵护。
花似女子。爱护你身边的女子。她们是你的知己红颜,她们是你的财富之源。守护她们,就是守护你的家园。
花开成蝶。这女人的一生呵,就是缤纷多彩的花。青春走向成熟,是从玫瑰的艳丽争宠,演变到百合的清香和淡雅。
这是古时候形容年龄的别称,从小到大分别为:
人初生叫婴儿,不满周岁称襁褓。?
2至3岁称孩提。?
女孩7岁称髫年。男孩7岁称韶年。?
10岁以下称黄口。?
13岁至15岁称舞勺之年。?
15岁至20岁称舞象之年。?
女孩12岁称金钗之年。?
女孩13岁称豆蔻年华。?
女孩15岁称及笄之年。?
16岁称碧玉年华;?
20岁称桃李年华。?
24岁称花信年华;女子出嫁称票?梅之年。?
男子20岁称弱冠。?
30岁称而立之年。?
40岁称不惑之年。?
50岁称知命之年。?
60岁称花甲或耳顺之年。?
70岁称古稀之年。?
80岁称杖朝之年。?
80至90岁称合?之年,耄耄之年。?
100岁乐期颐。?
耄耋( ):八九十岁。耄,音“冒”,耋,音“迭”。耄耋是指年纪很大的老人
拓展资料:
耋
(形声。从老、至声。本义:年老。古指七、八十岁的年纪,泛指老年) 同本义 [ ]
年八十曰耊。字亦作耋。--东汉许慎《说文》
则大耋之嗟。--《易离》。马注:"七十曰耋。"
使率一二耋老而绥焉。--《公羊传宣公十二年》
耆耋好礼。--《礼记射义》
又如:耋老(年老;老年人);耋吏(老吏);耋耄(高寿);耋寿(指高寿的人;老人);耋耄之年。
耄
<形>
(形声。从老,毛声。本义:年老)
同本义。古称大约七十至九十岁的年纪
匪我言耄。--《诗大雅板》
亦聿既耄。--《诗大雅抑》
老夫耄矣,无能为也。--《左传隐公四年》
又如:耄儿(老人和儿童);耄年(老年);耄老(老年、老年人);耄荒(年老);耄学(年耄硕学之士);耄聩(年老糊涂);耄勤(年老倦勤);耄期(高年);耄耋(八十岁的年龄;高龄、高寿);耄儒(老儒)。
年老昏乱
耄期倦于勤。--《书大禹谟》
又如:耄思(思绪纷乱);耄耄(纷乱貌);耄乱(谓年老昏乱的人);耄夫(年老昏庸之人);耄昏(年老昏愦);耄聩(年老糊涂);耄朽(老朽;衰老);耄衰(衰老)。
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称“待字”。
语出《后汉书?6?1曹皇后记》“小者待年于国”。以后称女子待嫁的年岁为“待年”。《文选?6?1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爰自待年,金声夙振。”
弱冠:指男子20岁。
语出《礼记?6?1曲礼上》“二十曰弱冠”。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年。左思《咏史》诗之一:“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
而立:指30岁。
语出《论语?6?1为政》“三十而立”。以后称三十岁为“而立”之年。《聊斋志异?6?1长清僧》:“友人或至其乡,敬造之,见其人默然诚笃,年仅而立。”
不惑:指40岁。
语出《论语?6?1为政》“四十而不惑”。以后用“不惑”作40岁的代称。应璩《答韩文宪书》:“足下之年,甫在不惑。”
问题一:‘结发’是什么意思? 结发:束发,扎结头发,古人男20岁束发而冠,女子15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男女成年的标志分别为“加冠”、“加笄”。它有三种含义,第一指束发,古代人成年之后开始束发,因而结发指出成年;第二是指成婚,古代人新婚夜要男女左右共髻束发;第三是指妻子。 我国古代,年少之时结为夫妻,称为结发。后因以“结发”为结婚,指原配夫妇。 有时也代指年少之时,例:《李将军列传中》,“且臣结发而与匈奴战”。 结发也指新婚夫妇须在饮交杯酒前各剪下一绺头发,绾在一起表示同心。苏武就有“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的诗句。 由来 结发夫妻的由来之一 在浙南有关于“结发夫妻”有“束发托身”与“投丝慰情”的民俗。所谓“束发托身”就是原配夫妻择日完婚时,男方要送庚帖,女方要回庚贴。庚贴上写明姓名、出生日子时辰和完婚时间。女方回庚帖时,附上一束头发,用红头绳扎着,作为定情托身、以身相许之物,以示结发同心,百年好合。而“投丝慰情”则是结发之夫妻,男人溺水死亡,尸体寻找无着时,妻子得剪下一束头发,缚在石头上,投入出事的地方,借此慰藉结发之情。结发夫妻的习俗,相传这是古时有个皇帝登基时留下来的。 说是皇帝登基的头一夜,为担心胡子太短,无法入睡(古代男人是以胡须长短衡量人的学识的)。身边的娘娘聪明过人,她剪下自己的头发,仔细地接在皇帝的胡须上,一夜工夫,使皇帝的短胡子成了长胡子。次日皇帝登基时,手捋胡须,接受臣子朝拜。臣子惊叹皇帝一夜之间,胡须过脐,真乃“真龙天子”!娘娘剪发结皇帝的胡须成为结发夫妻的由来。 结发夫妻的由来之二 中国古时候结婚时,新郎把新娘接回家后,举行结婚仪式,要一拜天地,二拜高堂,然后夫妻对拜,最后饮合卺酒,又称交杯酒。后来又发展成合鬓的仪式,即夫妻并坐,将两人一缕头束在一起,“结发夫妻” 一词由此而来。 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 我们常听到“结发妻”这个词,“结发”的原意是:“始成人也,谓男年二十,女年十五,时取笄冠为义也。”古时候,不论男女都要蓄留长发的,等他们长到一定的年龄,要为他们举行一次“成人礼”的仪式。男行冠礼,就是把头发盘成发髻,谓之“结发”,然后再戴上帽子,在《说文》里:冠,弁冕之总名也。谓之成人。在《礼记?曲礼上》记有:男子二十冠而字。意思是,举行冠礼,并赐以字。冠岁,意思就是男子二十岁了,说明他刚刚到了成人年龄,二十岁也称“弱冠之年”。 我们国家有许多地区把未成年的女子称“丫头”,在古人写的许多小说里也可以看到这个称喊。另外在旧时也有称“丫头”是大户人家的婢女丫鬟。“丫头”也含有亲昵的成分,有长辈们笑着这样称喊晚辈的:“你个死丫头,连一点小事也做不好!”在古时候,丫头的真正意思是指女子的一种头发梳理样式,这在今天的电影和电视里常常可以看到,譬如在电影《红楼梦》里侍奉主人的丫鬟们的发型样式,把头发分别梳成左右对称的双髻翘在头顶上,就象是个分叉的丫字那样,古代程宗洛的《扬州竹枝词》里有:巧髻新盘两鬓分,衣装百蝶薄棉温。等到女子长到十五岁,就会给她行笄礼,也就是“笄簪子礼”,指的是女子十五岁谓之成年。笄字:本义,古代盘头发或别住帽子用的簪子,意既现在可以头发盘起来,然后再用“笄”簪好,古时谓之“及笄之年”。男女到了成人的年龄,按古代的说法也就是指他们可以结婚成家了。 古人在进行冠礼和笄礼的时候,是非常庄重严肃的事情。只所以有“结发妻”这个词,意思指原配妻子。结发又称束发,古代男子自成童开始束发,因以指初成年。结发又含有成婚的意思,成婚之夕,男左女右共髻束发,故称。一对新夫妻在洞房花烛之夜时:“交丝结龙凤,镂彩结云>>
问题二:结发是什么意思?其原意是什么? 一: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
我们常听到“结发妻”这个词,“结发”的原意是:“始成人也,谓男年二十,女年十五,时取笄冠为义也。”古时候,不论男女都要蓄留长发的,等他们长到一定的年龄,要为他们举行一次“成人礼”的仪式。男行冠礼,就是把头发盘成发髻,谓之“结发”,然后再戴上帽子,在《说文》里:冠,弁冕之总名也。谓之成人。在《礼记?曲礼上》记有:男子二十冠而字。意思是,举行冠礼,并赐以字。冠岁,意思就是男子二十岁了,说明他刚刚到了成人年龄,二十岁也称“弱冠之年”。
我们国家有许多地区把未成年的女子称“丫头”,在古人写的许多小说里也可以看到这个称喊。另外在旧时也有称“丫头”是大户人家的婢女丫鬟。“丫头”也含有亲昵的成分,有长辈们笑着这样称喊晚辈的:“你个死丫头,连一点小事也做不好!”在古时候,丫头的真正意思是指女子的一种头发梳理样式,这在今天的电影和电视里常常可以看到,譬如在电影《红楼梦》里侍奉主人的丫鬟们的发型样式,把头发分别梳成左右对称的双髻翘在头顶上,就象是个分叉的丫字那样,古代程宗洛的《扬州竹枝词》里有:巧髻新盘两鬓分,衣装百蝶薄棉温。等到女子长到十五岁,就会给她行笄礼,也就是“笄簪子礼”,指的是女子十五岁谓之成年。笄字:本义,古代盘头发或别住帽子用的簪子,意既现在可以头发盘起来,然后再用“笄”簪好,古时谓之“及笄之年”。男女到了成人的年龄,按古代的说法也就是指他们可以结婚成家了。
古人在进行冠礼和笄礼的时候,是非常庄重严肃的事情。只所以有“结发妻”这个词,意思指原配妻子。结发又称束发,古代男子自成童开始束发,因以指初成年。结发又含有成婚的意思,成婚之夕,男左女右共髻束发,故称。一对新夫妻在洞房花烛之夜时:“交丝结龙凤,镂彩结云霞,一寸同心缕,百年长命花。”意思是:两个新人就床而坐,男左女右,各自剪下自己的一绺头发,然后再把这两缕长发相互绾结缠绕起来,以誓结发同心、爱情永恒、生死相依,永不分离。古往今来,虽有那“一寸同心缕”绾结同心和“百年长命花”的美好想往,然世事多舛,生活里难免会有象古时候的闺怨词里说的那样:本是结发的欢娱,怎做了彻骨儿相思?女人们总是把她们的爱情期盼、美好心愿都小心翼翼地缠绕到发丝里,拥有满头乌黑闪亮的秀发,再加上她们巧手梳理的发型样式,在一定意义上讲,那是赢得爱情幸福的期盼和保证。
在这“结发”词里用的“结”字是最蕴涵妙意的,在今天,我们每个家庭的客厅里大概都会悬挂着几个“中国结”,在新婚的洞房里也会看到火红色的“同心结”。结字的意思含有牢固、结合、结伴。古时候,“结”通“髻”,意思是总发。髻,挽发而结之于顶。唐代女诗人晁采写有一首《子夜歌》:“侬既剪云鬟.郎亦分丝发。觅向无人处,绾作同心结。”在古时候,新婚洞房里妻子头上盘着的发髻,她自己不能解,在古籍《仪礼?土昏礼》中记载着:“主人入室,亲脱妇之缨。”意思是只有丈夫才能来解开盘着的发髻,然后相拥相抱、恩爱缠绵、如胶似漆。后来,人们就称首次结婚的男女为“结发夫妻”。
我国汉代时期,那时候举行葬仪有这样一个风俗,如果结发妻因故早折,做丈夫的就会把他们结婚时用的梳子掰开分为两半,在上面还留存着妻的青发几缕,把另外一半随葬入棺,以表示生生不忘结发之妻,纪念结发之恩爱情深。在《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里写有:“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虽然这首诗写的是以封建家长制度为背景的悲剧故事。那时候彼此相爱的情人,如果女子们把她自己的一绺青丝送给男子作定情物,则形同她已经把身体交给男子那样的重要信物了。可有时候,情人的一绺青丝却象唐诗人李白说的那样:“白>>
问题三:什么叫结发和原配 原配好理解,就是第一个明媒正娶的夫人,无论以后去多少个,即使这个夫人死了,休了都是原配夫人!
原意:结发:束发,意即年轻时。
结发夫妻:年轻时结成的夫妻。指原配夫妻。
至于用结发来表示自己的爱人: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古人对于头发的重视程度实非今人所能想像,而世间千丝万缕纠缠不休的关系似乎都可以从青丝中得到隐喻,所以有“三千烦恼丝”一说。事实上,自古以来,头发一直就是爱情的象征,尤其对于女子而言,头发的散与结可来不得半点随便,为人女者,不可挽髻,为 *** 者,不可散发。据说,妻子的发髻,只有做丈夫的才能有资格解开,而古人洞房花烛之夜时,男女双方会各取一撮长发相互缠结以誓爱情永恒,此即为“结发”的由来。有诗云“交丝结龙凤,镂彩结云霞,一寸同心缕,百年长命花”,描绘的大抵便是结发之场景。而苏武亦有诗云“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想来,结发夫妻,总是希望能恩恩爱爱,互相信任地过一辈子的。
结发同心,就是把自己的头发和命中注定的那人的头发缠绕在一起,以示生死相依,永不分离罢。妙就妙在那个“结”字,光是念念,便让人觉得缠绵异常。自然,古时候的人,男子也罢,女子也罢,头发都很长,真的将头发结在一起,也是平常事。但是,今时今日,真会将彼此的头发缠结在一起的人恐怕没有,最多是用红绸子打个“同心结”来表示山盟海誓。不过,我想,倘使结发夫妻之间能相濡以沫,相互珍爱,既便平日里只是为爱人梳梳头发,结结辫子,也不枉了结发之意。
问题四:结发夫妻中的“结发”是什么意思? 结发夫妻指的是元配夫妻。
结发夫妻的由来之一
在浙南有关于“结发夫妻”有“束发托身”与“投丝慰情”的民俗。所谓“束发托身”就是元配夫妻择日完婚时,男方要送庚帖,女方要回庚贴。庚贴上写明姓名、出生日子时辰和完婚时间。女方回庚帖时,附上一束头发,用红头绳扎着,作为定情托身、以身相许之物,以示结发同心,百年好合。而“投丝慰情”则是结发之夫妻,男人溺水死亡,尸体寻找无着时,妻子得剪下一束头发,缚在石头上,投入出事的地方,借此慰藉结发之情。结发夫妻的习俗,相传这是古时有个皇帝登基时留下来的。
说是皇帝登基的头一夜,为担心胡子太短,无法入睡(古代男人是以胡须长短衡量人的学识的)。身边的娘娘聪明过人,她剪下自己的头发,仔细地接在皇帝的胡须上,一夜工夫,使皇帝的短胡子成了长胡子。次日皇帝登基时,手捋胡须,接受臣子朝拜。臣子惊叹皇帝一夜之间,胡须过脐,真乃“真龙天子”!娘娘剪发结皇帝的胡须成为结发夫妻的由来。
结发夫妻的由来之二
中国古时候结婚时,新郎把新娘接回家后,举行结婚仪式,要一拜天地,二拜高堂,然后夫妻对拜,最后饮合卺酒,又称交杯酒。后来又发展成合鬓的仪式,即夫妻并坐,将两人一缕头束在一起,“结发夫妻” 一词由此而来。
问题五:结发在古代指什么 【古代婚礼仪式】:《礼记?曲礼上》:“女子许嫁,缨。”缨是五采丝绳,女子许嫁以后用它来束发。郑玄注:“著缨,明有系也。”就是说,缨是许嫁的标志,表示这一女子已经有了对象。这条束发丝绳,直到成婚的当夕,才由新郎解下,这就是《仪礼?士昏礼》所说的:“主人(婿)入室,亲脱妇之缨。”故缨始终是夫妻关系的信物。结发本指女子许嫁时的系缨束发,后移指成婚当夕的夫脱妇缨。这就是古诗中所说的:“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苏武诗)、“结发为君妻,席不暖君床”(杜甫《新婚别》)。对结发的另一解释,即传统解释是:男子年二十、女子年十五分别举行冠礼和笄礼,都要把头发绾成髻,以区别于童年的发式,表示已经成人,可以结婚了。《文选》苏武诗注云:“结发,始成人也,谓男年二十、女年十五时,取笄冠为义也。”我国古代,年少之时结为夫妻,称为结发。后因以“结发”为结婚,指原配夫妇。有时也代指年少之时,例:《李将军列传中》,“且臣结发而与匈奴战”。结发也指新婚夫妇须在饮交杯酒前各剪下一绺头发,绾在一起表示同心。苏武就有“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的诗句。
问题六:卿丝理不断,结发共余生 什么意思 大意是,我与你藕断丝连,我们结婚白头到老。
前句不太通顺,理不断,来自”剪不断,理还乱“,一团乱麻,剪子剪不断,越梳理越乱。
这”理不断“,就费思量了。
问题七:结发指什么意思 结发:束发,扎结头发,古人男20岁束发而冠,女子15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男女成年的标志分别为“加冠”、“加笄”.它有三种含义,第一指束发,古代人成年之后开始束发,因而结发指出成年;第二是指成婚,古代人新婚夜要男女左右共髻束发;第三是指妻子. 我国古代,年少之时结为夫妻,称为结发.后因以“结发”为结婚,指原配夫妇.
问题八:古时候人们常说:“结发夫妻”其中的“结发”是什么意识? 在也是在汉代时期结婚的一个习俗,在跪拜了父母之后,夫妻要相互剪下对方的一缕发丝,然后把发丝装进一个锦囊里面,最后有两个人共同完成,把发丝缝好保存起来,这础行成了“结发”一词的意义。
问题九:至高至远明月,至亲至疏结发什么意思 最高最远的是明月,最亲密也可以最疏远的是夫妻。比喻夫妻可以生死与共相濡以沫,亦可以形同陌路甚至不共戴天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